【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末那识
唯识宗所说八识中的第七识。梵文作man-as,译作“意”。窥基《瑜伽论略纂》卷十三详作讫利瑟吒末那,当译作“污染意”。旧译家译为“阿陀那识”;新译家译为“末那识”,而以阿陀那为第八执持识。此识在诸识的顺序上,排在第七位,故一般称之为第七识。关于此识,学者所说不一,但均以之为妄识,视为众生迷妄的本源。
(一)地论家所说︰地论家以第八识为清净无垢的真识,视为与真如同一。然必有动此真识,开展生灭万象的动力,此实即第七阿陀那识,也就是所谓生灭妄缘的不觉心,即根本无明。慧远《起信论义疏》卷上云(大正44‧185c)︰“不觉心起者是第七识,而有其念者是染心。通而言之,皆是妄识;别而言之,不觉是其根本无明,染心是其业识,以后乃至相续识。”
又,《大乘义章》卷三(末)将阿陀那译为“无解”,以为体是无明痴闇之心,随义傍翻而列无明识、业识、转识、现识、智识、相续识、妄识、执识八名。其下又分八识为事识、妄识、真识三种。而以阿陀那为其中的妄识,并解释“妄”义云(大正44‧526b)︰
“此识会实入虚,推事无事,唯心妄见,故说为妄。又此妄心,亲迷真起,迷真取妄,故名为妄。”又说第八为“心”,第七为“意”,前六由此“意”生,故为意识。
(二)唯识家所说︰唯识家分八识为三能变,而以末那识为第二能变,并致力解说。其旨趣见于《成唯识论》卷四、《成唯识论述记》卷四(末)、《成唯识论枢要》卷下(本)、《成唯识论了义灯》卷四(末)、《成唯识论演秘》卷四(本)等。兹略述其意如次︰
(1)就名义而言︰“末那”是梵语,此处翻作“意”,恒审思虑之义。论曰(大正31‧19b)︰“是识圣教别名末那,恒审思量胜余识故。”意即第七识的特质在于恒审思虑。第八识虽恒时相续,但任运无分别,故非审思虑;第六识广亘三世,缘一切事理。但有间断,故非恒思虑。前五识任运无分别,且有间断,故无恒审思虑之义。然以恒审思虑之言,余识悉得除去,令之独显末那识之特质。
(2)就译语而言︰六、七两识同称意识,但《成唯识论》加以区别,其文云(大正31‧19b)︰“此名何异第六意识,此持业释如藏识名,识即意故彼依主释,如眼识等识异意故。”
此谓第七识以自性思虑,故“意”即“识”。第六识依第七识而现了别之用,故为依意之识,两者间当有差别。
(3)就此识之所依而言︰《成唯识论》谓心、心所所依总有三种,分别是因缘依、增上缘依、等无间缘依。第七识亦必有此三种。
(4)就所缘而言︰印度有四师之异说。首先,难陀以为第七识缘第八之自体分为我,缘其相应心所为我所。火辨以为缘第八之见分为我,缘相分为我所。安慧以为缘第八之现行为我,缘种子为我所。最后,护法以为缘第八之见分为我。《成唯识论》以护法之说为一家之正义,非难前三师之说。文曰(大正31‧22a)︰
“前说皆不应理,色等种子非识蕴故,论说种子是实有故,假应如无非因缘故。又此识俱萨迦耶见,任运一类恒相续生,何容别执有我我所。无一心中有断常等二境,别执俱转义故,亦不应说二执前后,此无始来一味转故。”
执第七、第八之见分为我,是内缘相续、极微细之执,而认执主宰之本体,故总以之为妄分别之根本。
(5)论第七识之相应︰即我痴、我见、我慢、我爱四烦恼;遍行中的作意、触、受、想、思;别境之慧;与大随惑中的不信、懈怠、放逸、惛沈、掉举、失念、不正知、散乱。论云(大正31、23b)︰“然此意俱心所十八,谓前九法、八随烦恼,并别境慧。”
(6)论第七识属三性中何者?因位第七是有覆无记性所摄,于果位转第七得平等性智,若就此言,是唯善性。
(7)明其起灭︰于三乘无学果、灭尽定与出世无漏道不起,其中有永灭与暂伏之别。论曰(大正31‧23c)︰“阿罗汉者总显三乘无学果位,此位染意种及现行俱永断灭,故说无有。学位灭定、出世道中,俱暂伏灭。”
(8)若解第七分位之行相,有三位差别︰{1}与补特伽罗我见相应之位,{2}与法我见相应之位,③与平等性智相应之位。《成唯识论》卷五云(大正31‧24b)︰
“初通一切异生相续、二乘有学、七地以前一类菩萨有漏心位,彼缘阿赖耶识起补特伽罗我见。次通一切异生、声闻、独觉相续,一切菩萨法空智果不现前位,彼缘异熟识起法我见。后通一切如来相续,菩萨见道及修道中法空智果现在前位,彼缘无垢、异熟识等起平等性智。”
此外,唯识家认为在八识之中,末那识有三种位次,称为“末那三位”。《成唯识论》卷五云(大正31‧24b)︰“此意差别略有三种,(一)补特伽罗我见相应、(二)法我见相应、(三)平等性智相应。”
(1)补特伽罗我见相应之位︰补特伽罗是梵语,译为数取趣,实则应译为人或生。相对于第二的法我见,而通称为人我见。人我见相应之位,系缘第八阿赖耶识而起人我执之位,指一切凡夫、二乘有学菩萨七地以前的有漏心之位。
(2)法我见相应之位︰缘第八异熟识而起法我执之位,指一切凡夫、一切二乘、菩萨不起法空智果之位。
(3)平等性智相应之位︰是起无漏平等性智之位,即菩萨以法空观入见道后,又于修道位中现起法空智果之位,为一切佛果。
以上三位中,前二位是有漏,第三位是无漏。
◎附︰侯外庐编《中国思想通史》第四卷(上)第三章第三节(摘录)
第六识在意识活动中已形成为一个自我中心,术语叫做“分别我执”(即“分别计度,执为实我”之意)。不过,这个自我中心还不是持续的,因为他本身以外境为对象而具有间断性。但唯识论者正是依此安排了“分别我执”的必备条件,窥基说︰“间断粗猛,故有此执,余识浅细及相续故,不能横计起邪分别,邪分别者,必有间断及粗猛故。”(《述记》卷四)然而真正的自我中心的建立,乃在于第七末那识,它是我执的最后根源,主体即依此而建立,第六识的我执亦依此而起。
第七识属于另一种范畴,它和前六识不同,并不以外境为对象,而是以内在的第八阿赖耶识为它的“境”。它的作用是思量,即执着第八识,思量为自我。这种坚执是强烈而生动的,它不随外境的迁流而有间断,因为它所坚执的第八识是永恒的。今取有关文句略加检证︰“俱生我执,……此复二种,一常相续,在第七识,缘第八识,起自心相,执为实我。”(《成唯识论》卷一)“此第七识本质,即以第八为境,由似一常,似实我相,故缘第八。”(《述记》卷四)“第七唯托第八为相,举其本质言,起自心相。”(《述记》卷四)
如果说,第六识是与外境相联系而构成一个随外境的迁流而时断时起的自我中心,那末,第七识乃是一个内在的、深藏的、无间的自我中心;在这方面,它与第六识及第八识既有共同之处,复有差异,如下文所说︰“其第六识,体虽是识,而非是意(第七识),非恒审故。”(《述记》卷二十五)“以相续思量故,此但名意,第六缘境,转易间断,故加识名。”(《述记》卷二十五)“谓第七识恒审思量,此说恒言,简(简别之意)第六识,意识(第六识)虽审思而非是恒,有间断故。次审思言,复简第八,第八虽恒,非审思故。恒审思量,双简五识,彼非恒起、非审思故。”(《述记》卷十二)“此我外缘,行相粗猛(指第六识),非第七起,由第七故第六起,此举由七生增明为论,非实显之。彼是第六识中我执,体有间断,遍三性心间杂生故。”(《述记》卷三十)
这个作为自我中心的最后根源的第七识,其特性便是连续与深远,如《述记》说︰“第七深而不断”(《述记》卷四),“行相深及相续”(《述记》卷四)。
[参考资料] 《入楞伽经》卷八〈刹那品〉;《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一、卷六十三;《转识论》;《唯识三十颂释》;《显扬圣教论》卷一;《显识论》;《解深密经疏》卷三;《唯识思想论集》(一)(《现代佛教学术丛刊》{25});宇井伯寿《瑜伽论研究》;《印度哲学研究》第五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