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有学(梵śaikṣa,巴sekha,藏slob-pa)
指为断尽一切烦恼,而修学无漏之戒、定、慧及择灭之理者。因尚有可修学之道,故称“有学”,又称“学人”。于声闻四向四果中,唯阿罗汉果是“无学”,其余之预流向、预流果、一来向、一来果、不还向、不还果、阿罗汉向等四向三果之圣者,称为有学。《俱舍论》卷二十四云(大正29‧127a)︰“四向三果皆名有学,何缘前七得有学名?为得漏尽常乐学故。学要有三︰(一)增上戒,(二)增上心,(三)增上慧。以戒、定、慧为三自体。”
又,异生凡夫亦修学戒、定、慧,然因彼等未如四向三果之圣者如实了知四谛之理,从而于后时或有退失正学之时。因此不称为有学。
“有学”有十八类之别,称之为“十八有学”。即四向三果之外,另加随信行、随法行、信解、见至、家家、一间、中般、生般、有行般、无行般、上流等十一位。
◎附︰《俱舍论》卷二十四(摘录)
前来所辩四向三果,皆名有学;何缘前七,得有学名?为得漏尽;常乐学故。学要有三。(一)增上戒,(二)增上心,(三)增上慧。以戒定慧为三自体。若尔;异生应名有学?不尔。未如实见如谛理故。彼容后时失正学故。由此善逝再说学言。如契经中,佛告憺怕,学所应学。学所应学,我唯说此名有学者。为令了知学正所学,无有退失,名有学者;故薄伽梵,重说学言。圣者住本性,如何名有学?学意未满故。如行者暂息。或学法得常随逐故。学法云何?谓有学者,无漏有为法。无学法云何?谓无学者,无漏有为法。云何涅槃不名为学?无学异生,亦成就故。此复何缘不名无学?有学异生,亦成就故。
[参考资料] 《中阿含》卷三十〈福田经〉;《成实论》卷一;《顺正理论》卷六十五;《阿毗达磨杂集论》卷四;《大乘义章》卷十七;《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