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曼殊迦佉耶颂(梵Māṇḍūkya-kārikā)
印度教吠檀多学派的重要典籍。别名《圣传论》(Agama-śāstra)或《Gauḍapādīya-kārikā》。高达帕达(Gauḍapāda;640~690)撰。全书由四章二一五颂组成。
第一章〈圣传章〉︰论述梵(即阿特曼)的四位、梵与四音量的关系,及念诵圣书的修行法门。并站在后世所谓“开展说”的立场,论述现象世界的成立。这是《曼殊迦奥义书》的解说。
第二章〈虚妄章〉︰主张睡眠时的经验和觉醒时的经验皆属虚妄,世界的开展与归灭都自“幻”而来。由于阿特曼的分别而成立万物。又列举其他学派的世界创造论,并加以批判,进而提出其个人所倡的实践论。
第三章〈不二章〉︰藉虚空的譬喻阐明个我与大我二者之无异。此章采用“māyā说”,但认为原因是“有”,因“意”(manas)而显现。
第四章〈旋火寂静章〉︰阐明“不生”之理。谓对象与心都是“不生”的,觉醒时的经验是虚妄的。并且也提及识的显现,最后以实践论结束。
全书四章中,第二章以下三章所显示的思想与商羯罗所说的不二一元论相同,其内容也与第一章所述有别,而且虽然每一章皆有其独立的思想、组织,但很难认为四章都是成于一人之手,严格说来,高达帕达或许只是一位编纂者而已。书中特别值得瞩目的是其中有受到佛教影响的痕迹。例如第一章在解说《曼殊迦奥义书》时,即曾受到空观的影响。而且,连经量部或唯识的种子说、二谛说也被摄入。第二章以下各章,大乘佛教的色彩甚为浓厚,尤其是第四章,更是明显。又采用不少佛教术语以代替印度哲学中的一般用语。采用中观派在论辩时所使用的“四句分别”,并谓万象由识所开展,列举蜃楼、绳与蛇、旋火轮等佛教方式的譬喻等等。
在吠檀多学派中,本书的地位仅次于《梵经》。在了解佛教对吠檀多学派的影响上,本书是一部珍贵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