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智岩(577?~654?)
唐牛头宗僧。曲阿(江苏省)人。俗姓华。身长七尺六寸,智勇过人。隋‧大业年中(605~616)为郎将,屡立战功。唐‧武德年间(618~626),从舒州(安徽省)皖公山宝月出家。相传师曾谒牛头法融,发明大事,遂嗣其法,而为牛头山第二世。后来,住白马寺、栖玄寺,次迁石头城。据《传灯录》载,师于仪凤二年一月十日示寂,世寿七十八,法腊三十九。
◎附︰印顺《中国禅宗史》第三章第二节(摘录)
智岩︰《续僧传》卷二十(附编)有〈智岩传〉。隋末、唐初,曾“身任军帅”,立有军功。武德四年(621),在舒州皖公山(今安徽省潜山县西),从宝月禅师出家,一直在山中修道。贞观十七年(643),年六十六岁,才到建业(今南京)来,依山结草庵,为众(百余人)随机说法,常在白马寺住。后来,又往石头城疠人坊,为病人说法、服务。永徽五年(654)去世,年七十八岁。
《续僧传》没有说到智岩到牛头山去,没有说到与法融的任何关系。智岩到建业,“依山结草”,正是法融在幽栖寺北岩下,“别立禅室”那一年(贞观十七年)。与法融共住的,“百有余人”;而与智岩共住的,也是“僧众百有余人”,这是两地同时施化的。贞观十七年,法融五十岁,智岩已六十六岁。虽然禅法的传授,不限年龄的大小,但智岩永徽五年(654)去世,比法融(657)还早了三年。从继位弘扬的意义来说,智岩继法融而称二祖,是很难想像的。《传灯录》编者,也许发觉到这点,所以改为︰智岩“于仪凤二年(677)正月十日示灭”。这也许有师资传承的可能,但这么一改,完全陷于矛盾了!《传灯录》所传智岩的事实,是依《续僧传》的,也说“唐‧武德中,年四十”出家;“年七十八”(去世)。如武德年中年四十,那仪凤二年,至少是九十岁以上,怎么还是七十八岁呢?而且,道宣卒于干封二年(667);智岩死了,道宣已为他作传,怎么能活到仪凤二年呢!《传灯录》的改窜,是不足采信的。
[参考资料] 《续高僧传》卷二十;《祖堂集》卷三;《景德传灯录》卷四;《联灯会要》卷二;《五灯会元》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