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普陀山


  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位于浙江普陀县舟山群岛南端的莲花洋中,为一狭长形小岛,面积十二点七六平方公里。高峰佛顶山海拔二九一点三公尺。素有“海山第一”之美誉。
  普陀山全称普陀洛迦山(系与其东南面洛迦山的合称),乃梵文音译,意译为美丽的小白花。故又名白华山。唐以前传有梅福等人于此隐居修道,故亦名梅岭山。相传此山为观音菩萨的道场,《大唐西域记》卷十云(大正51‧932a)︰“秣剌耶山东有布呾洛迦山。(中略)观自在菩萨往来游舍。”《华严经》亦谓于南方,有山名补怛洛迦,彼有菩萨,名观自在。相传唐‧大中元年(847),有梵僧至此,亲睹观音菩萨现身说法,授以七色宝石,遂于此结茅而居。五代后梁‧贞明二年(916,一说唐‧大中十二年),日本僧人慧锷自五台山迎奉观音像一尊回国,途经普陀山,见海面涌出数百朵铁莲花,舟不能行,众以为观音不肯东去,乃于当地建“不肯去观音院”(又称开元寺或五台寺)。此为普陀山佛教开山之始。
  宋太祖乾德五年(967)曾派太监来山进香,并拨金勒建寺院。后因连年战火,寺院被毁。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赐币修寺,并题额五台圆光寺(即普济寺之前身)。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王舜封奉命出使三韩,遇风涛,舜封叩祷观音而得平安济渡。及还,以事奏闻,乃赐名宝陀观音寺。此后,凡往来三韩、日本、阿黎、占城、渤海,取道放洋者多望山许愿,祈求平安。
  宋高宗绍兴元年(1131),禅僧真歇在普陀山顶筑庵,称“海岸孤绝处”,并奏请将普陀山佛教由律宗归统于禅宗。恩准后,全山渔民随之外迁。从此,普陀山成为清净佛地。宋宁宗嘉定七年(1214)御赐“圆通宝殿”额,指定为供奉观世音菩萨的道场。
  元代坛皇帝多赐金修寺,成宗大德二年(1298)尝割山田供养僧众,惠宗元统二年(1334)建多宝塔。明太祖洪武十九年(1386)颁行海禁,焚寺遣民。延宗弘治元年(1488)曾重建寺院,但未几又为倭寇所毁。明神宗万历三十三年(1605),拨金千两重建殿宇,三十九年又赐金千两修寺。至此,普陀山寺、院、庵、堂、殿、蓬林立,与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并称为我国佛教四大名山。
  清圣祖初年,荷兰入侵舟山,普陀山寺院全毁,珍贵文物被劫。康熙十年(1671)又行海禁,此一胜地,几成废墟。至康熙二十八年,始修复并扩建寺宇,历时十余年。其后,雍正、乾隆历有扩建。据1936年的统计,普陀山计有三大寺、八十八庵、一四八茅蓬(个人修行处),有僧尼二千余人,号称“五百丛林、三千僧众”。在寺院群之中,以普济寺、法雨寺、慧济寺最为有名。(参阅附录)
  ◎附︰王仲奋〈普陀山之重要寺院〉(摘录自《中国名寺志典》)
  (一)普济寺
  俗称前寺,因位于岛南部的灵鹫峰下,占地约五十五亩,建筑面积有一万一千四百平方米,是普陀山规模最大的古刹。寺南向,呈轴线对称分布,寺前广约十五亩,有长百余米,宽四十余米的放生池,亦叫“海印池”,种有莲花,故又叫莲花池。池上有并列的三座石桥,中间一座正对山门正门,桥中间有八角单檐亭,供游人憩息之用,南有御碑亭,汉白玉石制成,上镌普济禅寺兴修情况及本山历史的文字记述,系清雍正皇帝的御笔,东面一座名为“永寿桥”,长四十余米,宽七点五米,高六米,明‧万历十四年(1586)建造;两侧石栏上雕有神态各异的小石狮四十头,南端有“观自在菩萨”五字影壁,字高达五尺。左侧镌“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右侧镌《华严经》颂偈;西面一座名“瑶池桥”,四隅饰有龙首。池四周古樟参天,每至六月荷花盛开,池中树影、亭影、桥影、人影倒映于水中,构成了一幅美妙的图画,夏日月夜,清风徐来,荷香沁人,池中银光闪闪。这就是“普陀十景”之一的“莲池夜月”。本山寺僧能仑曾有一诗赞曰︰ “一鉴池开十亩莲,亭亭翠盖拥群仙,赏心最是源泉滴,清耳无如天籁喧。好句吟成花也笑,禅机悟到月初圆,归来两袖沾香露,犹是依依不肯眠。”
  山门往后共有殿六进。现存建筑计十殿、十二楼、七堂、四轩、舍三百余间,均为清‧雍正年间重修。
  山门︰面宽五间,重檐歇山,正山门平时关闭,僧人游客均从东山门出入。僧人圆寂(逝世)后由西山门出口。
  御碑殿︰在山门内,有明‧万历、清‧康熙时的御碑三块,正中一块刻的是普济禅寺发展史,立于三点五吨重的赑□上,赑□昂首伸颈,眼珠能转动,可见其雕刻之精。
  钟鼓楼︰山门东侧是钟楼,重檐歇山,内悬大铜钟一口,重三千五百余公斤,铸于清‧嘉庆十二年(1807)。西侧有鼓楼,建筑形式同钟楼。
  天王殿︰也叫金刚殿,面宽五间,进深四间,重檐歇山。
  楹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开口常笑笑世界可笑的人
  迎面正中供的是大肚弥勒佛。一手拿佛珠,一手拿布袋,装世人一切苦难。背后是护法神韦驮立像,两旁是四大天王(金刚),各拿一种法器,象征风调雨顺,祈求五谷丰登,国泰民安。殿后有香樟八株,直径零点八至二米多,枝茂盖庭。
  大圆通殿︰是寺的主殿,相当一般寺庙的大雄宝殿,正位供观音佛像,因观音的别号叫圆通,故名。殿正面七间,进深六间,重檐歇山,黄琉璃顶,九踩斗拱,门心板雕二龙戏珠。殿前平台周有石雕栏板,台中有铜鼎炉高约四米多,上铸“普济禅寺”、“千秋宝鼎”、“光绪辛丑(即1901)冬月吉旦”等字,主佛观音坐像高八点八米(毗卢观音跏趺坐像本身高六点五米,座高二点三米),塑像金碧辉煌,极有气派,面容庄重慈祥。两旁是善财、龙女。殿东西两壁塑有三十二尊形态各异、穿着不同的菩萨,即“观音的三十二应身像”,这是观音道场独特之处。北边两侧是“关羽”和“韦驮”立像。殿两旁之配殿,东为文殊殿,供奉五台山的主佛文殊,西为普贤殿,供奉峨眉山的主佛普贤。两侧回廊是罗汉堂,各塑九尊罗汉像,另有伽蓝殿和祖堂。
  法堂︰面宽五间,重檐歇山,楼下是法堂,楼上是藏经楼,现收藏有经书万卷。两侧配殿,东为普门殿,西为地藏殿,供奉九华山的主佛地藏王。这样布置既集中供奉四大名山主佛,但又突出了本山主佛观音。再两侧东为库房,西为客房。
  方丈殿︰五开间,殿内陈设简朴、大方、清净。殿东作寺僧斋堂;西为普陀山佛教协会办公处。
  功德殿︰在寺最后,是佛教信徒为其祖宗立位做功德的佛堂。殿堂四周附设斋堂、僧舍等。
  普济寺是普陀山的佛教中心,一切重大佛事活动均在此举行。寺周是普陀山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二)法雨寺
  位于锦屏山脚、绿荫浓密的山谷中。林荫古刹,庄严肃穆,气势不凡。宋代诗人王安石曾有诗赞︰“树色秋擎出,钟声浪回苍。”深刻的描绘出寺内钟声、木鱼声、念经声与海滩波涛声,相互交织,相互呼应的特有景色。因寺居山岛与普济寺之后,故亦称后寺,为普陀山的第二大寺,占地三万三千四百零八平方米,南北纵深一七四平方米,东西宽一九二平方米,建筑面积八千八百余平方米,有房近三百间,在中轴线上由天王殿、玉佛殿、九龙观音殿、御碑殿、大雄宝殿、方丈殿、印光法师纪念堂等构成六院。
  殿宇依山势而建,北依锦屏山,南濒千步沙,由南向北逐殿升高。殿前有放生池,长三十余米,宽十五米多,中有石拱桥宽五米多。四周古樟密布。寺门不在中轴线上,而在东南角上,建筑为重檐方亭,也不同于一般寺庙的山门,匾额青蓝底金字,上题“天华法雨”四字。寺门亭西是影壁,原是砖雕三龙壁,“十年动乱”中毁坏,1988年重建时改为青石雕九龙壁。
  天王殿︰重檐歇山,檐间额题“天王殿”。殿前原有旗杆一对,1988年恢复建设时,改为两座五层青石经幢塔,庭院古樟成林,殿内四大金刚的位置排列也与众不同,据说是为了避免与普济寺千篇一律。殿后两侧是钟鼓楼,重檐歇山式建筑。
  玉佛殿︰是一座小巧玲珑雕艺精致的建筑,面阔三间,外加围栏,重檐歇山,黄琉璃顶。原供有一尊高约二米,洁白无瑕的雕刻精美的玉佛,是古代由缅甸朝贡来的。“十年浩劫”中被毁,现在供奉的玉佛高一点三米,是1985年从北京某寺庙请调来的。
  九龙观音殿︰亦称圆通宝殿、九龙圆通殿,重檐歇山,黄琉璃顶,斗拱承托,平身科是重翘三昂,柱头和角科是重翘四昂,下层面宽七间,外加廊檐,上层五间,进深六间,外加廊檐。殿内八根金柱的柱础是精致的雕龙础。藻井是按古朴典雅的九龙抱珠图案雕刻的,一条龙盘顶,八条龙环八根垂柱昂首飞舞而下,正中悬吊一盏琉璃灯,宛若一颗明珠,殿前石台四周有二十四块青石围栏板,上浮雕历史故事“二十四孝子图”。这座高巍精美的大殿,原是南京明代故宫的九龙殿。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康熙皇帝赐“法雨禅寺”额时,批准寺住持性统的奏请,从南京故宫拆来按原样重建的。现成为重点保护文物。正中供奉毗卢观音像(脱沙制),后供千手观音,系香樟木雕像,1988 年新雕。东西各有配房七间。
  大雄宝殿︰重檐歇山,面宽五间(宽约三十二米),进深四间,前有外廊,斗拱承檐,殿中供三世佛。殿东耳殿三间为“三圣殿”,供三圣立像,西耳殿三间为“关帝殿”,供关公金坐像。两侧配房(客堂)各五间。
  方丈院︰在寺最后,二层檐楼房一排共二十七间,分隔为五个院。中是方丈院,有古柏三株。旁为印光法师纪念堂。
  (三)慧济寺
  又称佛顶山寺,位于佛顶山(即白华顶、菩萨顶)上,是普陀山的第三大寺,明代僧人圆慧创建,始为庵,清‧乾隆五十八年扩建成寺。占地约20亩,有天王殿、大雄宝殿、玉皇殿、斋楼等建筑依山势而建,布局不规则,颇具江南园林特色。在此可鸟瞰普陀山全景及脚下辽阔的海疆,万里碧波。如遇云雾天气,白云朵朵如浪涛翻滚,时而在头顶飘浮,时而在脚下逝流,颇有仙境风采。这就是“普陀十景”之一的“华顶云涛”。
  寺山门简陋,上书“慧济禅寺”,天王殿三间硬山建筑,大雄宝殿五间,进深四间,单檐歇山,雕梁画栋,黄漆瓦。正中供释迦牟尼及二弟子,这是普陀山寺庙中主殿不供观音而供奉佛祖的唯一的一座。寺在岛山之最高处,在此供奉释迦牟尼像,表示佛教信徒们对佛祖的崇敬。释迦牟尼背后为三世佛,两侧供“二十诸天”像,后两侧供观音及千手观音木雕像。寺内现存御印三枚,其中御赐金印一枚(原物已交国家收藏,现为仿制品),上刻“敕建南海普陀名山观音宝印”;清‧乾隆六十年制,嘉庆元年赐翠玉印一枚,印文是“南海普陀佛顶观音大士宝印”;明‧万历三十三年赐普陀禅寺铜印一枚,印文为“敕建南海普陀禅寺观音宝印”。
  寺外有两种奇特稀有之树,一为“鹅耳枥树”(双叉骈生,呈冠辐状),是1930年五月由植物学家钟鋧光所发现,当时国内仅此一棵,1932年春,经著名林学家郑方钧鉴定,是鹅耳枥的一种新科目,故特命名为“普陀鹅耳枥”。现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树种。另一为“新姜子木”,也是稀有树种。
  普陀山除以上三大寺外,现经修缮对外开放的还有“不肯去观音院”、“观音庵”、“梅福庵”、“大乘庵”、“悦岭庵”[明代僧人一峰和静庵师徒所建,规模相当可观,原准备建为中寺,现为普陀山佛教协会办的文物馆,集中了普陀山各寺庙的文物在此展览,展品中有御书、圣旨、宝印、袈裟、龙袍、龙烛、铜器、陶瓷、木雕、玉刻佛像及历代名人的书画等,除明‧董其昌的书法真迹、康熙皇帝的手书“海国月辉”、慈禧太后的“牡丹图”和当代丰子恺、刘海粟、程十发的绘画外,还有称为“墨迹三宝”的“三清图”(清末虚谷和尚画的松、竹、梅)、《楞严经》字塔(清代李国宁于咸丰六年历时七个半月,将《楞严经》全部七万七千余字的经文用蝇头小楷抄成宝塔形。字塔分七层,高二米,字体工整、端庄、清秀,每层檐下均有三尊观音像,也是用微型小字写成。为墨迹中之珍品)和任伯年三兄弟的画作]、“杨枝观音庵”[内存放着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根据唐代名画家阎立本所画的杨枝观音大士像刻的画像碑。碑高三点二四米,宽一点三二米,现被列为国家二级文物保护]、“牌楼”[位于南部原码头岸边,始建于清‧雍正九年(1731),民国八年(1919)安徽省无为县居士陈锡周捐资重建,高九米,宽八米,四柱三门七楼,绿琉璃瓦顶,正中题额“南海圣境”。四石柱上刻的对联︰ “一日两度潮,可听其自来自去;千山万重石,莫笑他无觉无知。”
  是四明王禹襄所题。另一副联︰ “有感即通,千江有水千江月;无机不被,万里无云万里天。”
  是大兴愚恕所题。横批“金绳觉路”、“宝筏迷津”分别由黄坡黎元元和河南冯国璋所书。门后正中的“第一佛国”为滇南王人文书写,横批“同登彼岸”是东海徐世昌题。柱上另有题“到这山来谒普门当先净志,渡那海去欲登彼岸须早回头。”这些字句,既描绘了海天景色,又阐述了佛门行善之理。]等等。
  此外还有“多宝塔”,位于普济寺莲花池东南,是普陀山现存最古老的建筑。建于元代元统年间(1333~1334),高三十二米,五层方塔是孚中禅师募建。由于得到太子宣让王的资助,故又名“太子塔”。塔院内假山石上,有康有为题的“海山第一石”五个大字。“多宝塔”与“鹅耳枥树”、“杨枝观音碑”合称为“普陀三宝”。均已列入重点保护物。
  普陀山的自然风景优美无瑕,素有“海湾春晓”、“短姑圣迹”、“两洞潮音”、“宝塔闻钟”、“莲池夜月”、“朝阳涌日”、“千步金沙”、“光熙雪霁”、“华顶云涛”、“磐陀夕照”等普陀十景和“洛伽灯火”等风景点而闻名遐迩。洛伽山是普陀山本岛东南面的一小岛。距本岛六公里,相传观音原在此修行,见普陀山上有小白花蛇荼毒生灵。就将其降服,普陀山因此乃成为道场,这就是普陀山观音道场的起始,潮音洞的南端“观音跳”石上留有一个清晰可见的脚印,据传就是观音登岸时踩的。人们都说“到普陀山不到洛伽山,等于没到普陀山”。香客们则说“到普陀山烧香不到洛伽山,等于只烧了半香”。这是因为洛伽山是观音大士的起源地,另外洛伽山有其特有的胜景──佛地。岛的面积不大,仅零点八平方公里,其山形好像是一尊大佛安详地躺在莲花墙面上,远远看去佛的头、颈、胸、肚、脚历历在目。所以香客游人都要乘小木船到此一游。岛上设有国际航标灯,每到夜晚红光闪闪。这就是“普陀十二景”之一的“洛伽灯火”。
  普陀山历代出了很多名僧,其中最著者有真歇禅师(宋代名僧,被推崇为“普陀山禅宗祖师”)、一山一宁国师、竹禅法师、印光法师(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太虚法师、圆照法师等人。
  [参考资料] 《普陀洛迦新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