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无言通(?~826)
唐代禅僧。越南禅宗无言通派创始人。广州人,俗姓郑,自幼慕道,后于婺州(浙江)双林寺出家。因其个性温厚寡言,又通晓各种知识,故称无言通。一日礼佛,有禅者问︰座主礼何物?师答︰礼佛。禅者又指着佛像问︰这是何物?师无对。后从禅者之指示,往江西谒马祖道一,时马祖道一已圆寂,遂入马祖之弟子百丈怀海门下,顿释疑情。后回广州,住持安和寺。唐宪宗元和十五年(820),南行入安南(越南),住北宁仙游县扶董乡建初寺,终日面壁坐禅,不说教。几年后,弟子感诚(成)嗣其法,辗转相传,终成禅宗一大派,名无言通派。
此派承传中国南宗禅慧能、怀让、道一和怀海之法统,主张日常生活即是禅,宣传佛性无所不在,以及心、佛、众生三者无差别等思想,并保持禅宗的面壁禅观,故又称观壁派。此派在往后四百年间,与毗尼多流支派(越南禅宗第一派)并行於越南,且在毗尼多流支派断绝之后,又持续了一百年。其后,由十三世纪末年所开创的竹林派,继承其法统。
关于此派之传承,系统如次︰无言通──感诚──善会──云峰──真流──多宝──定香──圆照──通辨──道惠──明智──广严──常照──通禅──息虑──应顺──逍遥。
◎附︰川本邦卫〈无言通的禅〉(摘录自《东亚佛教概说》第四章)
无言通曾在安南定住下来传百丈之禅,主要是因仙游人感诚的怂恿。感诚俗姓明,为北宁仙游人,入僧门之后称立德。当无言通到北宁时,立德正住在一阮姓富翁的宅邸所改成的寺院,此寺名为建初寺。立德对往访建初寺的无言通十分倾倒,将其迎入寺内,以弟子之礼侍奉。无言通为立德起了个感诚的法号。他在数年之间专事修禅不说教,除了感诚之外,不收其他的弟子,因此没有人知道无言通这个人。无言通应感诚的请求,为他讲解禅宗之始,所谓的正法眼藏就是佛(释迦)出现于此世,而进入涅槃之前所说的佛理,这个佛法由菩提达摩带到中国,再由代代祖师传承下来。六祖慧能也就是由五祖弘忍继承了达摩之法,接受传信的袈裟。后来因为神秀出师,此后就不再传衣钵,而是“心传心”的方式传衍。所以禅原只有一派,后却分为五派,但其源为一。无言通就在这里传百丈之禅,在唐朝宝历二年(826)入寂。至于百丈禅的特色,在于平常随处的生活便是真实、便是禅。(中略)
唐代是越南人受中国强力影响的时代。以唐朝本身来说,魏晋以来的净土宗、隋朝开始的华严宗、天台宗到了这个朝代都非常盛行。相对的,在唐代又加入了新的法相宗、律宗,以及由西域入唐的金刚智、不空金刚所立的真言宗,一片兴旺。禅宗在六祖慧能以后,表现出空前兴旺的状况,中国的思想界在这个时代有了特别的内容。在南中国占大宗的慧能禅系统流入邻近地区越南,形成了对其后世有很大影响的无言通派。这也使得越南人间的汉字知识更加普及,尤其是其上层阶级对中国的经营、思想及诗文十分仰慕而风行。这可以说是中国思想界在佛教的隆盛方面所反映出来的结果。
将百丈怀海的弟子无言通迎入北宁的建初寺,拜其为师,后来成为无言通派第一祖的感诚,他将百丈的一句话“达遍境,悟永疏”传给了北宁超类定禅寺的善会,并解释说日常生活的一切就是佛行,只要即真即可成佛。藉此将禅的真髓传给一向拘泥于教中所说必须经三大阿僧祇劫之修行才能成佛的善会。善会原称祖风,从东林寺的渐源出家,后来受了感诚的教化,了悟禅的心法,转拜感诚为师,承继了无言通派禅的系统,于唐的天复元年(901)在定禅寺入寂。无言通派后经龙编开国寺的第三祖云峰,传给第四祖匡越。无言通派在匡越时代有很大的发展,云峰于后周‧显德六年(95 9)入寂时,越南已经脱离中国独立了!匡越能使得无言通派在越南兴盛,与越南独立后第二王朝有点关系。(中略)
无言通派在多宝之后(据说多宝曾传给太祖禅之心境),第六世为定香、禅老;第七世有定香门下的圆照、究旨、宝性、心明;禅老的弟子有太祖、广智、惠明等。其中,以年代来说,生于前黎朝天福九年(988)的圆照年纪最大,对升龙禅宗的发展最有贡献。圆照生于龙潭,姓梅。是仁宗之母(扶圣灵仁太后),即圣宗之后倚兰元妃之兄的孩子,任升龙吉祥寺的住持。他精研《圆觉经》,类通三观法,辩才无碍,拥有很多门下弟子。梅氏圆照是在仁宗广祐六年(1090)入寂,享年九十二岁。其著作有《药师十二愿文》《赞圆觉经》《十二菩萨行修证道场》《参徒显决》等。其中《药师十二愿文》乃是越南佛教史上最受注目的著作之一,曾传到中国,获得宋代僧录──开封相国寺高座法师的激赏。圆照以公案禅的形式,常用汉诗词句表达出禅的心境,他常向弟子说法的句子有︰“篱下、重阳之菊,枝头、淑气之莺;”“昼即金乌照,夜来玉兔明”等。关于禅的修行,则有“高岸疾风知劲草,邦家板荡识忠良。”“灵龟穿石壁,跛□上高山”;“涸池之鱼上陆,获万年之春”等句,说到见性成佛,则有“枯木逢春花普发,风吹千里茯神香”为代表。
[参考资料] 《景德传灯录》卷九;善议《越南佛教略史》第一篇第二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