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无缘


  (一)谓缺乏机缘︰为“有缘”之对称。指缺乏遇佛、闻法之机缘。如《中阿含》卷五十七〈箭毛经〉云(大正1‧783b)︰“彼为弟子说法,有因非无因,有缘非无缘。”《西方要决释疑通规》说︰“夫论善根多少,只约念佛,以明过去无宿善缘,今生不闻佛号。”
  (二)无对象之谓︰盖佛观一切皆空,而不以特定之人为对象,故佛之慈悲特称“无缘大慈”。如《景德传灯录》卷十云(大正51‧275b)︰“观音是佛,无缘大慈。”(参阅附录)
  (三)无因缘之意︰如《中阿含》卷三〈度经〉云(大正1‧435c)︰“以其一切皆无因无缘故,如是诸贤,皆是不与取、邪淫、妄言,乃至邪见。”这是指外道邪见之“无因无缘论”而言。
  ◎附︰〈无缘慈悲〉(摘译自《望月佛教大辞典》)
  “无缘慈悲”为三种慈悲之一。龙树《大智度论》卷四十(大正25‧350b)︰“慈悲心有三种,众生缘、法缘、无缘。凡夫人众生缘;声闻、辟支佛及菩萨,初众生缘,后法缘;诸佛善修行毕竟空,故名为无缘。”
  此中之“无缘”,为大乘佛教所言“空”思想的极致,是完全无自他之对立,乃绝对的慈悲,亦为最高的慈悲。
  何谓无缘?按诸佛之心不住有为、无为性中,不依止过去世、未来世、现在世,知诸缘不实颠倒虚诳,故心无所缘。佛以众生不知诸法实相,往来五道、心着诸法分别取舍,乃以是等诸法实相智慧,令众生得之,是名无缘。《大智度论》卷五十又谓,无缘大悲名为具足,所谓法性空乃至实相亦空,是名无缘大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