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无畏三藏禅要
一卷。为唐代开元三大士之一︰善无畏开示受戒、习禅等法门的记录。编撰者不详。收在《大正藏》第十八册。本书由受戒忏悔及密教禅两部分组成。其中,受戒忏悔与不空三藏译的《受菩提心戒仪》差别不大,而密教禅则可视为本书之特征。密教之禅观,虽早在《大日经》及《金刚顶经》中已有明示,但禅观之用意,其余经典均未曾详说,唯首见于本书。其独特的密教禅法可能受到天台禅或北宗禅的影响。
本书的编辑者究系何人?目前仍难以明断,然有人以为一行禅师为本书之完成者。
◎附︰《无畏三藏禅要》(摘录)
夫欲入三昧者,初学之时,事绝诸境,屏除缘务,独一静处,半跏而坐已。须先作手印护持,以檀、慧并合,竖其戒、忍、方、愿,右明显左正相叉,着二背上,其进、力合竖头相拄,曲开心中少许,其禅、智并合竖即成。作此印已,先印顶上,次印额上,即下印右肩,次印左肩,然后印心,次下印右膝,次印左膝。于一一印处,各诵陀罗尼七遍,乃至七处讫。然后于顶上散印讫。即执数珠念诵此陀罗尼,若能多诵二百、三百遍,乃至三千、五千亦得。每于坐时,诵满一洛叉,最易成就。
既加持身讫,然端身正住,如前半跏坐,以右押左,不须结全跏。全跏则多痛,若心缘痛境即难得定。若先来全跏坐,得者最为妙也。然可直头平望,眼不用过开,又不用全合。大开则心散,合即惛沈。莫缘外境,安坐即讫。然可运心供养忏悔,先标心观察十方一切诸佛,于人天会中为四众说法。然后自观己身,于一一诸佛前,以三业虔恭礼拜赞叹。行者作此观时,令了了分明。如对目前,极令明见,然后运心于十方世界。所有一切天上人间上妙香华、幡盖、饮食、珍宝种种供具,尽虚空遍法界,供养一切诸佛、诸大菩萨、法报化身、教理行果,及大会众。
行者作此供养已,然后运心于一一诸佛菩萨前,起殷重至诚心,发露忏悔︰我等从无始来至于今日,烦恼覆心,久流生死,身口意业难具陈,我今唯知广忏。一忏已后,永断相续,更不起作。唯愿诸佛菩萨以大慈悲力,加威护念摄受我忏,令我罪障速得消灭。
次应发弘誓愿︰我久在有流,或于过去曾行菩萨行,利乐无边有情。或修禅定,勤行精进,护持三业。所有恒沙功德,乃至佛果,唯愿诸佛菩萨兴慈愿力,加威护念,令我乘斯功德,速与一切三昧门相应,速与一切陀罗尼门相应,速得一切自性清净。如是广发誓愿,令不退失,速得成就。
次应学调气。调气者,先想出入息,从自身中一一支节筋脉亦皆流注,然后从口徐徐而出。又想此气,色白如雪,润泽如乳。仍须知其所至远近,还复徐徐从鼻而入,还令遍身中乃至筋脉,悉令周遍。如是出入,各令至三。作此调气,令身无患冷热风等,悉皆安适。然后学定。
输波迦罗三藏曰︰汝初学人,多惧起心动念,罢息进求,而专守无念,以为究竟者,即觅增长不可得也。夫念有二种,一者不善念,二者善念。不善妄念,一向须除;善法正念,不令复灭。真正修行者,要先正念增修,后方至于究竟清净。如人学射,久习纯熟,更无心想,行住恒与定俱,不怕不畏起心为患,亏于进学。
次应修三摩地。所言三摩地者,更无别法,直是一切众生自性清净心,名为大圆镜智。上自诸佛,下至蠢动,悉皆同等,无有增减。但为无明妄想客尘所覆,是故流转生死不得作佛。行者应当安心静住,莫缘一切诸境。假想一圆明犹如净月,去身四尺,当前对面不高不下,量同一肘圆满具足,其色明朗,内外光洁,世无方比。初虽不见,久久精研,寻当彻见已。即更观察,渐引令广,或四尺,如是倍增,乃至满三千大千世界,极令分明。将欲出观,如是渐略,还同本相。
初观之时,如似于月,遍周之后,无复方圆。作是观已,即便证得解脱一切盖障三昧。得此三昧者,名为地前三贤。依此渐进,遍周法界者,如经所说,名为初地。所以名初地者,为以证此法昔所未得,而今始得,生大喜悦,是故初地,名曰欢喜,亦莫作解了。即此自性清净心,以三义故,犹如于月。一者自性清净义,离贪欲垢故。二者清凉义,离瞋热恼故。三者光明义,离愚痴闇故。
又,月是四大所成,究竟坏去。是以月世人共见,取以为喻,令其悟入。行者久久作此观,观习成就,不须延促,唯见明朗,更无一物。亦不见身之与心,万法不可得,犹如虚空,亦莫作空解,以无念等故。说如虚空,非谓空想,久久能熟。行住坐卧,一切时处,作意与不作意,任运相应,无所挂碍。一切妄想,贪瞋痴等一切烦恼,不假断除,自然不起。性常清净,依此修习,乃至成佛,唯是一道,更无别理。此是诸佛菩萨内证之道,非诸二乘外道境界。作是观已,一切佛法恒沙功德,不由他悟,以一贯之,自然通达,能开一字演说无量法,刹那悟入于诸法中,自在无碍,无去来起灭,一切平等。行此渐至升进之相,久自证知,非今预说所能究竟。
输波迦罗三藏曰︰既能修习,观一成就已。汝等今于此心中,复有五种心义。行者当知︰一者刹那心,谓初心见道一念相应,速还忘失,如夜电光,暂现即灭,故云刹那。二者流注心,既见道已,念念加功,相续不绝,如流奔注,故云流注。三者甜美心,谓积功不已,乃得虚然朗彻,身心轻泰,玩味于道,故云甜美。四者摧散心,为卒起精勤,或复休废,二俱违道,故云摧散。五者明镜心,既离散乱之心,鉴达圆明,一切无著,故云明镜。
若了达五心,于此自验,三乘凡夫圣位,可自分别矣!汝等行人初学修定,应行过去诸佛秘密方便加持修定法,一体与一切总持门相应,是故应须受此四陀罗尼。陀罗尼曰︰
唵 速 乞叉摩 ■ 日啰(此陀罗尼,能令所观成就。)
唵 底 瑟吒 ■ 日啰(此陀罗尼,能令所观无失。)
唵 娑 颇啰 ■ 日啰(此陀罗尼,能令所观渐广。)
唵 僧 贺 啰 ■ 日啰(此陀罗尼,能令所观广,复令渐略如故。)
如是四陀罗尼者,是婆竖标。通头系索,才与胸齐,以竹筒盛索,长可手执。其筒随日右转,平直来往,融心普周,视前六尺。乘三昧觉,任持本心,谛了分明,无令忘失。但下一足,便诵一真言。如是四真言,从初至后,终而复始,诵念勿住。稍觉疲懈,即随所安坐。
行者应知入道方便深助进,如修心金刚不迁不易。被大精进甲胄,作猛利之心,誓愿成得为期,终无退转之意。无以杂学惑心,令一生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