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无想定(梵asaṃjñā-samāpatti,藏Ḥdu-śes-med-paḥi-sñoms-pa)


  外道禅定之一。执着无想天是真解脱,厌弃“想”而向往“无想”,依此修行而使心心所法尽灭的定,谓之无想定。《品类足论》卷一云(大正26‧694a)︰
  “无想定云何?谓已离遍净染,未离上染,出离想作意为先,心心所灭。”
  《俱舍论》卷五云(大正29‧24c)︰
  “复有别法,能令心心所灭名无想定。无想者定名无想定,或定无想名无想定,(中略)此在何地,谓后静虑,即在第四静虑非余。修无想定为何所求,谓求解脱,彼执无想是真解脱,为求证彼修无想定。”
  此定之得名,系因离色界第三禅遍净天之染的异生,执著「无想”是真解脱,且为求解脱而修此法。亦即以“出离想”作意,令心、心所法灭而不起的定,故称为无想定。此定依于欲界身或色界身,以第四静虑为依地而起,仅为外道异生所修,非圣者所乐。《俱舍论》卷五云(大正29‧24c)︰
  “又许此定唯异生得,非诸圣者,以诸圣者于无想定,如见深坑不乐入故。(中略)一切圣者不执有漏为真解脱及真出离,故于此定必不修行。”
  又,此定唯是善性,即能招无想天之异熟,唯是顺受,非顺现及顺后受等。故修此定者顺次生于无想天,未能必入见道。说一切有部认为此定有别体,但大乘唯识家认为是心心所法暂时灭除的境界而不立别体。
  ◎附一︰〈无想天〉(摘译自《望月佛教大辞典》)
  无想天(梵Asaṃjñīsattvāḥ,藏Ḥdu-śes-med-paḥi sems-can-rnams),色界天之一。又名无想有情天、无想众生天、少广天或福德天。系修持无想定所感得的异熟果报。《立世阿毗昙论》卷六云(大正32‧198b)︰
  “云何第四名无想天?是中诸天无有想故。何者为想?通别二想。各异生报,此中无故,唯有色阴及不相应行阴,故名无想天。”
  可知生于此天者念想尽灭,而仅存色身及不相应行蕴,故名无想天。
  外道婆罗门以此天为最高涅槃处,但佛教之圣者不生于此天。《过去现在因果经》卷三记载,阿罗逻仙人教导悉达太子能断生死之法说,当得第四禅,求无想报。如《俱舍论》卷五云(大正29‧24c)︰“彼执无想是真解脱,为求证彼,修无想定,(中略)诸圣者于无想定,如见深坑不乐入故。”
  亦即异生凡夫以出离想作意,修无想定所感的异熟果报称为无想(asaṃjñika),或无想异熟、无想事、无想报。《品类足论》卷一云(大正26‧694a)︰“无想事云何?谓生无想,有情天中心心所灭。”《俱舍论》卷五云(大正29‧24b)︰
  “若生无想有情天中,有法能令心心所灭名为无想,是实有物,能遮未来心心所法,令暂不起如堰江河。此法一向是异熟果,谁之异熟,谓无想定。”
  此天之身量为五百逾缮那,寿量五百大劫(或说一千大劫),寿终将再生想而堕入欲界。如《俱舍论》卷五云(大正29‧24b)︰
  “彼为恒无想,为亦有想耶?生死位中多时有想。言无想者,由彼有情中间长时想不起故。如契经说,彼诸有情由想起故从彼处没。然彼有情如久睡觉还起于想,从彼没已,必生欲界,非余处所。先修定行势力尽故,于彼不能更修定故,如箭射空力尽便堕。”
  关于此天的位置及废立,诸说纷纭。如《长阿含经》卷二十等说是色界二十二天之一,上座师(经部之本师室利罗多)等将色界总立为十八天,以此天为第四禅的第四天,《瑜伽师地论》卷四、《俱舍论》卷五等以为是广果天中的高胜处,并非别有处所,即将之摄于广果天。
  ◎附二︰《瑜伽师地论》卷三十三、卷五十三(摘录)
  若诸异生作如是念︰诸想如病、诸想如痈、诸想如箭,唯有无想寂静微妙。摄受如是背想作意,于所生起一切想中,精勤修习不念作意。由此修习为因缘故,加行道中,是有心位;入定无间,心不复转。如是出离想作意为先,已离遍净贪,未离广果贪,诸心心法灭,是名无想定。由是方便,证得此定。(以上卷三十三)
  复次云何无想定?谓已离遍净贪,未离上贪,由出离想作意为先故,诸心心所唯灭静,唯不转,是名无想定。此是假有,非实物有。当知差别,略有三种︰(一)下品修,(二)中品修,(三)上品修。若下品修者,于现法退,不能速疾还引现前。若生无想有情天中,所得依身,不甚清净威光赫奕,形色广大,如余天众,定当中夭。若中品修者,虽现法退,然能速疾还引现前。若生无想有情天中,所感依身,虽甚清净威光赫奕,形色广大,然不究竟最极清净,虽有中夭而不决定。若上品修者,必无有退。若生无想有情天中,所感依身,甚为清净威光赫奕,形色广大。又到究竟,最极清净,必无中夭。穷满寿量,后方殒没。
  复次若由此因此缘所有生得心心所灭,是名无想。
  [参考资料] 《大毗婆沙论》卷一五一、卷一五二;《顺正理论》卷十一;《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二;《成唯识论》卷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