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教外别传(1)


  禅林用语。“教”指经教,即佛陀之言教。此谓禅宗之相传不依言教,而系以心传心。其所传是经教之外的另一种传授。《五灯会元》卷一云(卍续138‧7上)︰
  “世尊在灵山会上拈华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此一典故,亦出于《无门关》第六则、《禅宗正脉》卷一。由于藉用语言文字已是堕入第二义,并非大悟之真相,所以应远离名字,以心传心。
  又,《景德传灯录》序云(大正51‧196b)︰“大雄付嘱之旨,正眼流通之道,教外别行,不可思议。”其意亦同。此外,《传法正宗论》卷下亦云(大正51‧782a)︰
  “若夫十二部之教,乃大圣人权巧应机垂迹。而张本且假世名字语言发理,以待人悟耳。然理妙无所教,虽说及而语终不极,其所谓教外别传者,非果别于佛教也,正其教迹所不到者也。”
  ◎附︰〈教外别传〉(摘录自日种让山着‧芝峰译《禅学讲话》〈前编〉第一章第二节)
  禅,是“不立文字”故,不以佛祖经论为所依;是“教外别传”故,自有其特别看法。日本‧白隐禅师偈云︰“毕波罗窟里,未结集此经;童寿译无语,阿难岂得听。北风吹窗纸,南雁雪芦汀;山月苦如瘦,寒云冷欲零。千佛纵出世,不添减一丁。”(《毒语注心经》)
  这就是白隐正视着活生生的经典,因为这经典纵使任何翻译家,也翻译不得;虽多闻第一的阿难,也不能听。即在毕波罗窟内会集了五百罗汉,也不能结集这部经典。
  这,是指着自久远之前已开展着的法尔真理,称之为经;“北风”、“南雁”、“山月”、“寒云”四句,是描写出这部经的活文字;这部活经典,却被白隐一语道破︰虽千佛出世,欲增减一丁字,也不可能。要知道;活读这自然法尔真理,是禅的主眼;这真理不存在于经典中,所以称之为“教外别传”。又《碧岩集》第六则中,记须菩提与帝释天的问答,谓法不在经中。今引用其要点如下︰
  “须菩提岩中冥坐,入空三昧时,诸天雨花赞叹。尊者问︰‘雨花赞叹,复是何人?’答曰︰‘我是天帝释。’‘汝何赞叹?’‘我重尊者,善说般若波罗密多。’尊者曰︰‘我于般若,未尝说一字,汝云何赞叹?’天曰︰‘尊者无说,我乃无闻;无说无闻,是真般若。’”
  大乘教中,说空的真理,无过于《般若经》。然经中所说的空,乃是语言说明,非空的本身;同时又依于说与闻的空,非是真空,实际,仍未超越于有,因这是为概念所构成的空。故真空者,超越闻说,离概念的世界而入于空三昧时,空才如实的现前;是以赞叹须菩提冥坐,“无说无闻是真般若”。在这段话里,可以意味出白隐所谓“千佛纵出世,不添减一丁”的偈语;同时亦得发见“教外别传”之旨了。况真理是不论佛陀出世与不出世、□三世而不断地跃动着,成为一切现象的生命东西,如非自身立脚于实境而实际地触着会取,则必不能体验其实相。禅的主眼︰是以触着实际,于其中实地荐取活的生命,不是仅构成一种真理的概念为已足;是捉着实相而达到冷暖自知之境,不是存在于言说文字的世界;这须有待于如实的体验,始得理会。故说禅是“不立文字教外别传”,其理由正在于此。
  [参考资料] 《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一;《联灯会要》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