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拂子(梵vyajana、vāla-vyajana,巴vijanī,藏rṅa-yab)
用以拂除蚊虫的用具。即在柄上扎束兽毛、棉、麻等而成者,功用与麈尾同,而形状各异。又单称拂,或称作拂尘。在印度,一般皆用此物拂蚊。据《祖庭事苑》卷八引《有部毗奈耶杂事》卷六所述,佛曾听许比丘使用拂子,但其材料限于五种,即羊毛、麻、细裂叠布、已破旧之物、树枝树梢,而不许用牦牛尾及其他宝物。盖以白牦牛尾所制之拂子,系最贵重者,与白马尾拂同称为白拂。然经典中亦多见白拂之记载,如佛升忉利天为母说法归来时,梵天执白拂侍于佛侧。
中国何时开始使用拂子今仍不详,但自唐代以降,禅僧盛用此拂子,或以之为庄严具,住持或代理住持者上堂时,持之为大众说法,此称秉拂。又执行秉拂之职务的前堂首座等五头首,称秉拂五头首;秉拂子之侍者,称秉拂侍者。或有得道者,其师则授予拂子。日本镰仓时代以后,禅林亦用此拂子,后来除真宗外,其他诸宗于法会、灌顶、葬仪时,皆视之为一种庄严具,为导师所使用。
此外,密教于灌顶时,通常以拂子轻拂受灌顶者之身,作为去烦恼、除恶障的表征。故拂子亦是密教法具之一。
[参考资料] 《摩诃僧祇律》卷三十二;《陀罗尼集经》卷三;《敕修百丈清规》卷七〈节腊章〉;《释氏要览》卷中;《祖庭事苑》卷八;《禅林象器笺》〈器物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