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慈雲寺
(一)位於山西省天鎮縣城內︰始建於唐,原名法華寺。遼代嘗重修。明‧宣德五年(1430)重修後,改稱慈雲寺。其寺院規模宏敞,布局嚴謹,向有「關北巨剎」之稱。明、清時期,寺內曾有大戒壇。其時山西、河北等地僧侶,多入此寺習經受戒。
本寺現存之建築物有山門、金剛殿、大雄寶殿、釋迦殿、毗盧殿、觀音殿、地藏殿等。山門內兩側,有建於元代的鐘鼓二樓,樓內鐵鐘鑄於明‧宣德七年(1432)。大雄寶殿四周拱眼壁上布滿彩繪。釋迦殿內東、西、北三面牆上,也布滿壁畫。毗盧殿建於明代,較金剛殿、大雄寶殿及釋迦殿多一跳斗拱;殿內木製壁藏樓閣,曾藏佛經萬餘卷,後移存大同華嚴寺。又,本寺存有大量明代遺物。
(二)位於台灣省台北縣中和巿︰為台北地區之古剎。初建於清‧咸豐年間(1851~1861),名慈雲岩。後因信徒林欽有所感應,乃將寺址遷往板橋,改名接雲寺。其後,原址之建物倒塌,荒蕪日久,幾為世人所遺忘。1954年六月十九日,山林大火,唯獨慈雲岩舊址之草木依然青翠無恙,妙清乃囑其徒達進前往建寺,並以達進為開山住持。此後該寺即成為中和一帶之禮佛及觀光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