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愛行‧見行


  愛行(梵tṛṣṇā-carita,藏sred-pa rnam-par-spyod-pa)與見行(梵dṛṣṭi-carita,藏lta-ba rnam-par-spyod-pa)之併稱,有兩種解釋︰
  (一)指人的二種根性︰(1)意志柔軟,易隨信他人之教語者,稱為愛行。(2)意志堅固,不隨信他人之教語,而依自己之意樂者,稱為見行。《大毗婆沙論》卷一一六云(大正27‧602c)︰「補特伽羅有二種,一者愛行,二者見行。」《俱舍論》卷十七謂,愛行者,惡阿世耶極躁動故,不斷善根;見行者,惡阿世耶極堅深故,能斷善根。又,《大毗婆沙論》卷一0九謂,見行者,由空入正性離生;愛行者,由無願入正性離生。
  (二)見惑與修惑之異稱︰「愛行」指修惑,「見行」指見惑。又稱見煩惱、愛煩惱。
  〔參考資料〕 《大般涅槃經》卷十五;《大智度論》卷二十一;《俱舍論》卷十八、卷十九;《俱舍釋論》卷十二;《俱舍論光記》卷十六;《阿毗達磨藏顯宗論》卷二十二;《順正理論》卷四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