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忍(梵kṣāntī,巴khantī、khanti,藏bzod-pa)
(一)六波羅蜜或十波羅蜜之一。或譯為羼提、忍辱。如《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一云(大正8‧219a)︰「心不動故應具足羼提波羅蜜。」即將心靜止於真理上不為其他惱害、侮辱所動。有二忍、三忍、四忍、五忍、六忍、十忍等之分類。
「二忍」,即生忍與法忍。「三忍」為︰耐怨害忍、安受苦忍、諦察法忍。「四忍」為︰無生法忍、無滅忍、因緣忍、無住忍。「五忍」即︰伏忍、信忍、順忍、無生忍、寂滅忍。「六忍」為︰信忍、法忍、修忍、正忍、無垢忍、一切智忍。「十忍」為︰隨順音聲忍、順忍、無生法忍、如幻忍、如焰忍、如夢忍、如響忍、如電忍、如化忍、如虛空忍。
(二)在阿毗達磨及唯識學體系中,「忍」屬加行道順抉擇分,為四善根位的第三善根位。又稱忍位、忍法。
(1)依阿毗達磨所說,忍為煖位、頂位善根成熟時所生之善根,忍可四諦之義此為最勝,是不再退墮惡趣之位。有下中上三品。下品之忍與頂位相同,具觀察四諦之境,具修十六行相。中品之忍為漸次減少其所緣與行相,最後以審慮及決定二心思惟欲界苦諦之境。上品之忍僅一剎那修欲界苦諦一行相,不相續,直入世第一法。或說四善根中,煖、頂二位是下品,忍位是中品,世第一法位是上品。
(2)依唯識家所說,在煖、頂二位斷所取;在忍位,心住於能取行相之唯識;在世第一法位時斷能取。
◎附一︰印順《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摘錄)
忍不但忍辱,還忍苦耐勞,忍可(即認透確定)事理。所以論說忍有三︰忍受人事間的苦迫,叫生忍;忍受身心的勞苦病苦,以及風雨寒熱等苦,叫法忍;忍可諸法無生性,叫無生忍,無生忍即般若慧。常人所不易忍的,即受人的欺虐等,所以經中多舉忍辱為例。不論世間事或出世大事,在實行的過程中,身心的、自然的、人事的,都有種種的糾纏、困難。尤其是菩薩發大心,行廣大難行,度無邊眾生,學無量佛法,艱苦是必然不免的。為眾生而實行利濟,眾生或不知領受,或反而以怨報德,在這情形下,如不能安忍,那如何能度眾生﹖所以為了度生,成佛大事,必需修大忍才能完成。忍是強毅不拔的意解力;菩薩修此忍力,即能不為一切外來或內在的惡環境,惡勢力所屈伏。受得苦難,看得徹底,站得穩當,以無限的悲願熏心,般若相應,能不因種種而引起自己的煩惱,退失自己的本心。所以,忍是內剛而外柔,能無限的忍耐,而內心能不變初衷,為了達成理想的目標而忍。佛法勸人忍辱,是勸人學菩薩,是無我大悲的實踐,非奴隸式的忍辱!
佛告須菩提︰般若是第一波羅蜜,即具足六波羅蜜。例如忍辱波羅蜜,在與般若相應而能深忍時,即能忍的我,所忍的境與忍法,都不可得,所以即非忍辱波羅蜜。能如此,才能名為忍波羅蜜。
◎附二︰〈十忍〉(編譯組)
(一)指菩薩斷無明惑,證諸法本來寂然時,所得的十種安住心。依新譯《華嚴經》卷四十四及《大乘義章》所述,此十忍即︰
(1)音聲忍︰聞說一切真實法不驚不怖,信解愛樂,專心憶念修習安住。(2)順忍︰於諸法思惟觀察,平等無違,隨順了知,令心清淨。(3)無生法忍︰觀一切法無生無滅平等寂靜。(4)如幻忍︰觀一切法皆如幻,一備一切,一切成一,因緣虛集無有定性。(5)如焰忍︰覺悟世間一切如熱時之炎,誑相虛集無有真實。(6)如夢忍︰解知世間一切如夢之所見,非有非無,不可壞不可著。(7)如響忍︰知一切法皆如響,不由內出不由外出,但從緣起。(8)如影忍︰如電光照諸色像毫無分別。(9)如化忍︰知世間一切法如世之化法,非有非無。(10)如虛空忍︰知一切法如虛空之寂而無所有,如虛空之體性清淨。
以上十忍中的最初三忍,相當於《無量壽經》卷上所說的音聲忍、柔順忍、無生法忍,以及《月燈三昧經》卷二的隨順音聲忍、思惟隨順忍、修習無生忍。
(二)菩薩行中的十忍︰
(1)內忍︰謂對飢渴、寒熱、憂悲、疼痛等身心的苦惱能自忍受,不感苦惱。(2)外忍︰對種種惡言罵詈,毀及自己或父母、眷屬、師長、同學、三寶等不生瞋恚。(3)法忍︰對諸經所說微妙幽深之法義,不驚不怖。念言我若不知悉此等法義,不能獲得菩提,勤求諮問讀誦。(4)隨佛教忍︰瞋惱毒心起時,思惟此身由何而生,或法相因何緣起,了不見所從生,不見所緣起。作是思惟已,瞋怒之心即便減少。(5)無方所忍︰不分晝夜,此方彼方,於一切時一切方常生忍心。(6)修處處忍︰以平等心忍一切人,不問其尊卑親疏。(7)非所為忍︰非為事緣、怖畏、行恩、順世及慚愧等而忍,而是無所為而修忍。(8)不逼惱忍︰若有人來起發瞋恚亦忍,不起發瞋恚亦忍。(9)悲心忍︰受眾生罵辱毀惱,不起瞋恚,反起悲心憐憫之。(10)誓願忍︰憶往昔於諸佛前,嘗發拔濟眾生之誓願,自忖我今不能忍,不僅不能自度,更不能利他,故對一切事緣,不生瞋恚。
如是諸忍,若無所乏少,悉皆具足成就,始堪耐眾苦,精進修行。又據《無量壽經》卷上載,法藏菩薩於因位修行時,以具足如是諸忍,故能代一切眾生受苦,成就願行。
(三)通教菩薩觀五陰三界、因果二諦等法所成就的十忍。即︰
(1)戒忍︰謂由觀色陰,而不犯禁制,即得戒忍。(2)知見忍︰謂由觀識陰,了知一切諸法邪正之見,皆從識心而生,即得知見忍。(3)定忍︰謂由觀想陰,不起亂思,即得定忍。(4)慧忍︰謂由觀受陰,無苦樂相,即得智慧忍。(5)解脫忍︰謂由觀行陰,無造作相,即得解脫忍。(6)空忍︰謂由觀三界苦果,無有實體,即得空忍。(7)無願忍︰謂由觀三界苦因,皆悉空故,即得無願忍。(8)無相忍︰謂由觀三界因果之法皆空,即得無相忍。(9)無常忍︰謂由觀俗諦之境,一切有為之法,悉皆虛幻,即得無常忍。(10)無生忍︰謂由觀真諦之境,是無為法,諸念不生,即得無生忍。
〔參考資料〕 《發智論》卷一;《大毗婆沙論》卷三、卷五、卷七;《雜阿毗曇心論》卷五;《俱舍論》卷二十三;《順正理論》卷六十一、卷六十二;《瑜伽師地論》卷二十五;《阿毗達磨雜集論》卷十三;《成唯識論》卷九;《唯識三十頌釋》;《中邊分別論釋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