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德格印經院
藏傳佛教印經中心之一。位於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縣城東歐普龍山溝口,係第四十二代德格土司卻吉登巴澤仁於清‧雍正七年(1729)所建。在歷史上,與拉薩布達拉宮印經院、日喀則奈塘印經院並稱三大藏文印經院。後經歷代的擴建、增刻,本院遂成為藏族地區規模最大、書版甚多、設備最完善的印經院。
本院所印藏文典籍,不僅發行於西藏、四川、雲南、甘肅等地且遠銷印度、日本、尼泊爾、東南亞及西歐等地。其刻版所用木材,採用堅硬的紅樺樹。木版先用火熏,烘去濕氣,再在蔭涼處晾乾,使之不易變形,故書版能長期保存。今保存有藏文典籍書版二十一萬七千餘塊(除少數書版的卷末只刻一面外,其餘都是兩面鐫刻)與少數藏畫版。內容包括各種經典的譯作、著作、傳記、歷史、醫學、哲學、天文、曆算、辭書文法、詩詞音韻、音樂、美學、雕刻及工藝技術等。著名者有《甘珠爾》《丹珠爾》《薩迦全書》《四部醫典》《醫學總集》《西藏王統明鑒》《宗喀巴全集》《西藏宗教源流》《唐東王傳》《佛教源流》《詩例》《衛藏神山志》等,是研究西藏宗教文化及醫學、歷史的寶庫。此中,《甘珠爾》與《丹珠爾》合而成為德格版之《西藏大藏經》。在西藏之藏經刊刻史上,此一藏經頗負盛名。
◎附︰龑伯勛〈藏族文化寶庫──德格印經院(摘錄自《德格印經院》)
雀兒山下,金沙江畔,有座被人們譽為藏族宗教文化中心的古城──德格。
德格縣已有五百多年歷史,屬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它座落在白雪皚皚、古樹參天的雪山深谷之中。清清的色曲河水,從古城腳下流注金沙江;艱險的川藏公路,經它身旁伸向祖國邊陲。一座珍藏著藏文典籍書版的文化寶庫──印經院,使這座古城名馳中外。
印經院藏文名稱的全稱,譯成漢語叫「德格吉詳聚慧經院」,亦稱「德格印經宗教寶庫」。它建在德格城東一條叫歐普龍的山溝的溝口。遠遠望去,印經院紅牆高聳,綠樹婆娑,十分壯觀。院內一派藏區寺院風貌,畫柱林立,彩繪滿牆。它雖久經風雨剝蝕,但藏族能工巧匠留下的墨跡,仍依稀可見。
印經院構造獨特。靠大門一側為一樓一底,正房則為二樓、三樓參差。院內分藏版庫、儲紙庫、曬書樓、洗版平台、裁紙齊書室,以及佛殿、經堂和管理人員工作室等。藏版庫有大小六間,約占整個建築面積的一半,印書操作也在其中。每間版庫,排著整齊的版架,版架上分門別類,插滿了書版,存放工整,井井有條。書版十分別緻,都用細密而堅硬的木料製成,兩面雕刻,有一手柄。刻製很有功夫,不論文字、圖畫,還是音符,均刀深而光潔,一點一畫,十分清晰。書版規格,有六、七種之多;最大的長一百一十多厘米,寬七十多厘米,厚約三厘米;一般的長六十六至七十七厘米,寬十一至十八厘米,厚約兩厘米;最小的長約一巿尺,寬約二巿寸。書頁顏色,分為紅版和黑版兩種。紅版為朱砂印刷的典籍,黑版則是用墨印刷的一般著作。全院所藏書版有二十一萬七千五百塊。一塊兩頁,一頁按六百字計,其字數總計約有二億五千餘萬之巨。
這座被稱為藏文百科全書寶庫的印經院,為第四十二世德格土司卻吉‧登巴澤仁首創,於清朝‧雍正七年(1729)開始興建,至今已有二百五十多年歷史。
二百五十年前,以清朝廷冊封的達賴喇嘛為首的噶丹頗章王朝統治著西藏。噶丹頗章王朝對黃教以外的其它教派一概排斥,因而其它教派的典籍不能或很少能在西藏的印經院刊刻印行。德格地處四川、西藏邊緣,當時雖受黃教影響,但在教派信仰問題上,不完全受其約束。加之首創德格印經院的土司卻吉‧登巴澤仁雖信奉紅教,但不排斥其它教派。因此,在德格印經院能夠自由地刻印包羅各家各派的經典書籍。歷史上,德格印經院、拉薩布達拉宮印經院和日喀則印經院並稱為三大藏文印經院,而德格印經院所藏的書版卻遠比其它兩大印經院豐富、廣泛。
根據藏書目錄檢閱,德格印經院所藏書版為二百餘部。其中,世界著名的佛教叢書《甘珠爾》《丹珠爾》兩部大藏經,有書四五六九種。「甘珠爾」意為佛語部,包括顯密經律;「丹珠爾」意為論部,包括經律的闡明和注疏、密教儀軌和五明雜著等。除這兩部大藏經外,還有不少其它佛教經典著作、譯著、傳記和歷史專著,重要的如《宗喀巴全集》(前刻、續刻)、《達布全集》《薩迦五祖全集》《彌旁嘉錯全集》《白瑪遺教》《蓮華生傳》《西藏宗教源流》《紅教源流》《西藏王統府》《唐東吉布傳》《衛藏神山誌》等。所藏醫學著作,亦很豐富,著名的有《居悉》(即藏醫早期著作《四部醫典》)、《水晶蔓醫清》《索瑪繞扎醫書》《百萬舍利醫書》《口訣附方》《十八部醫清》《達摩尊者密本》等。有關哲學、天文曆算、辭書文法、詩歌音韻、文學、音樂、美術、建築以及雕刻工藝技術和記載地震的著作也不少,如《詩例》《惡雍》(藏族樂譜)、《古茹體扎》(繪畫專著)等。這些書版,都是研究藏族歷史、文化、醫學、宗教極其重要的資料。有的還是僅有的孤版,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十分珍貴。如《漢地宗教源流》就是研究歷史上漢藏關係難得的資料。印經院所藏的《印度佛教源流》是一部稀世珍版,它是研究印度早期歷史的重要資料。
德格印經院藏版豐富,書版保存完好。經典《般若八千頌》中有梵文、藏文梵音和藏譯文,用朱砂印刷,有五五五塊書版。據傳二七七年前,由龑埡地方一個「仲巴」經辦刻製的,它比印經院的歷史還早二十六年,現在把它印出來,仍完好如初。這麼多書版能久藏不朽,久印不損,是因為書版的製作、保管和印刷,都有一套獨特的工藝和辦法。
關於刻印經書的事,曾經有過這樣的傳說︰在二百五十多年前,統治著四川省鄧(鄧柯)、德(德格)、白(白玉)、石(石渠)和西藏同普地區的德格宣慰司卻吉‧登巴澤仁深信佛教,想印經布道,以擴大勢力,積聚財富,統治人民。他當時居住的衙門「尼干普絨」的前面有塊草坪,當中有個小山包。他每當太陽落山,走出門來,就像做夢一樣聽到山包後面彷彿有幾個小孩念書的聲音,於是就想刻經版印書。當時龑埡地方有座班足寺,廟裏有一個名叫司徒‧曲吉窮乃的喇嘛學者,知道土司想刻版印經,就提出願為此出力。過了幾天,土司扮作百姓獨自出巡,來到江達一個叫葉絨的地方。有個叫拉翁的人,要把他刻的一部名叫《稱多》的經書版送給土司,當拉翁趕著黃牛馱著二十二塊經書版走到土司衙門前的草坪時,黃牛受驚散馱,書版撒了一地。土司便決定在撒滿經版的草坪上剷去山包,修建印經院;並令拉翁負責經版的刻製,以刻經版來代替他家應支的其它差役。開工那年,卻吉‧登巴澤仁五十二歲,到他六十一歲死去時,印經院還未建成。老土司死後,下一代土司又接著修建。四百多位農奴,先後花了十六年的時間,才告建成。書版的刻製,比起建房造屋來,更為艱巨,一部《甘珠爾》,五百多個農奴經過五年時間的辛勤勞作才刻製完成。
為使書版能長期保存,他們從選材到製作,創造了一套比較完整的工藝。秋天他們伐來剛落葉的紅樺木,隨即順木頭紋路劈成版塊,並馬上用劈下的紅樺木屑燒起微火,把版子熏乾,放在羊糞中漚一個冬天,再取出來用水煮,烘乾,刨平後,才進行雕刻。
為了保證刻深、刻準、刻好,規定每人每天只準刻一寸版面。版子初刻出來,就認真校對,挖補改錯。然後,把校改好的版子放在酥油中浸泡一天,取出曬乾,再用一種名叫「蘇巴」的草根熬水將其洗淨晾乾,一塊書版才算製作完畢。
書版的印刷很是講究。重要的經典一律用朱砂印刷,一般經書也要用白樺樹皮燒製的煙墨印刷。印書的紙,是專門採用一種叫「阿交如交」的草根皮製成的。這種草根皮,纖維好,有毒性,造出來的紙,韌性強,蟲不蛀,鼠不咬,久藏不壞。過去,在土司轄區內,用了不少農奴專門為之造紙。印刷用紙,先用水潤濕,才上版印刷;印刷完後,一張張晾乾,再清理匯冊。每張書版印過後,當天用水清洗乾淨,晾乾後才上版架。印書操作,分別有人擔負割紙、調墨、運版、印刷、曬書、齊書、洗版、還版等雜務工作。
德格印經院由於藏版豐富,印刷講究,所以該院藏文典籍在國內外享有盛譽,受到佛學家、藏學家的重視。凡購買書籍,都上門預訂。過去來這裏購買經典的不僅有西藏、青海、甘肅、雲南、四川和北京、南京等地的寺廟、研究機關和個人,而且有印度、尼泊爾、不丹、錫金、日本以及東南亞、西歐一些國家的人到德格印製或購買書籍。這對促進國內外文化學術交流,發揮了很好的作用。
民主改革前,德格土司一直把印經院當作維護土司制度的工具,將其收入作為一項重要財源。其權柄由土司直接掌握,下面設有專門管理機構,訂有嚴格的管理制度。其機構的設置是︰院長一人,總管一切行政事務,對外聯絡,選用工人等。院長之下,設管家和祕書各一人。管家經管財務、材料和印刷品的驗收,以及印書人員的生活等;祕書負責記帳、劃價、簽訂合同,處理來往信件,以及管理書版和印刷事宜。他們對德格土司負責。在這三人之下,設有印刷組、裁紙整頁組。此外,還安排工人作洗刷書版、碎墨研砂工作和雜役。全院合計四十二人。因氣候關係,一年印書時間僅有四、五個月,從藏曆的四月中旬開始印刷,一般到八月即告結束。一年的收入,一般在一萬三千元(藏洋)左右。這筆收入,除印刷材料、伙食、工錢、房屋培修等開支外,大部分上繳土司。
多年來,這座文化寶庫比較完好地保存了下來。現在德格縣成立了文物管理所。負責維修印經院、清理書版,使這批珍貴的文化遺產得到整理研究。近年來,印經院已向北京圖書館、中國民間文學研究會、中央民族學院,以及青海、西藏、四川等省區的有關單位提供了部分資料。德格縣和甘孜州的衛生部門,對所藏的醫學著作正在進行清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