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彰所知論
二卷。元‧發合思巴(ḥphags-pa;1239~1280,即八思巴)著,沙羅巴譯。收於《大正藏》第三十二冊。原書(為藏語或蒙古語)已佚,今僅存漢譯本。
全論分上、下二卷,由五品組成。第一〈器世間品〉,詳述須彌山說、四大洲等傳統的佛教世界觀。第二〈情世界品〉,由地獄、餓鬼等六道說,談到轉輪聖王的起源,印度佛教之興隆,進而敘述西藏、蒙古的王統系譜。第三〈道法品〉,將修行分為五階段,即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無學道五位。第四〈果法品〉,敘述果之種種相,說明四沙門果、十力、四無所畏等。第五〈無為法品〉,談論無為之境。最後又以器、情、道、果、無為等五法總攝一切所知之法,如此,所知之法已全部彰顯出來,故以「彰所知」為本論標題。
本書作者發合思巴乃西藏薩迦派僧,為元世祖之帝師。據本書後記所說,本論乃發合思巴為皇太子所撰之佛教綱要書,內容係依《俱舍論》而成;但本論最獨特之見解,則是折衷《俱舍論》之四劫說與《婆沙論》之三劫說而成「中、成、住、壞、空、大」之六劫說;此外,其所述本地垂跡之王統觀,亦為後代蒙古史書之藍本。
◎附︰陳寅恪〈彰所知論與蒙古源流〉(摘錄自《陳寅恪先生論文集》)
元帝師八思巴為忽必烈製蒙古國檢,元亡而其所製之國書亦廢不用。《彰所知論》者,帝師為忽必烈太子真金所造。其書依仿《立世阿毗曇》之體,捃遮吐蕃舊譯佛藏而成,於佛教之教義固無所發明,然與蒙古民族以歷史之新觀念及方法,其影響至深且久。故《蒙古源流》之作,在元亡之後將三百年。而其書之基本觀念及編製體裁,實取之於《彰所知論》。今日和林故壤,至元國字難逢通習之人。而《蒙古源流》自乾隆以來,屢經東西文字之迻譯(滿文、漢文及德文)。至今猶為東洋史學之要籍。然則蒙古民族其文化精神之所受於八思巴者或轉在此而不在彼,殆亦當日所不及知者歟!(中略)
《蒙古源流》於祕史所追加之史層上,更增建天竺、吐蕃二重新建築,採取並行獨立之材料,列為直貫一系之事蹟。換言之,即糅合數民族之神話,以為一民族之歷史,故時代以愈推而愈久,事蹟亦因愈演而愈繁。吾人今日治史者之職責,在逐層削除此種後加之虛偽材料,庶幾可略得一近似之真。然近日學人猶有謂「吐蕃蒙兀實一類也,(蒙古)源流之說未可厚非」者(屠寄《蒙兀兒史記》〈世紀〉第一)豈不異哉!
夫逐層向上增建之歷史,其例自不限於蒙古史。其他民族相傳之上古史何莫不然。今就小徹辰撒囊之《蒙古源流》一書而論,推究其所以致此疊累式之原因,則不得不泝源於《彰所知論》。此論論主既採仿梵文所製之吐蕃字母,以為至元國書,於是至元國書遂為由吐蕃而再傳之梵天文字,其造論亦取天竺吐蕃事蹟,聯接於蒙兀兒史,於是蒙兀兒史遂為由西藏而上續印度之通史。後來蒙古民族實從此傳受一歷史之新觀念及方法。蒙古源流即依此觀念,以此方法,採集材料,而成書者。然則帝師此論與蒙古史之關係深切若是,雖非乙部之專著,治史者固不可以其為佛藏之附庸而忽視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