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形色
(一)(梵saṃsthāna-rūpa,藏dbyibs-kyigzugs)有形之色︰指色法中,質礙粗著,因觸覺始能覺知長短者。為「顯色」之對稱。有八種︰(1)長(dīrgha),一面多生。(2)短(hrasva),一面少生。(3)方(caturaśra),四面齊等。(4)圓(vṛtta),周遍一切處而生。(5)高(unnata),中間凸出。(6)下(avanata),中間拗凹。(7)正(śāta),表面齊平。(8)不正(viśāta),表面參差。俱舍家認為此八種色極微各別,各有別體,均屬實色。唯識家則增粗、細二者而成十種,但認為此等諸色皆非實色。
(二)形體色相之意︰係指人畜等的顏色形貌。如《無量壽經》卷上云(大正12‧267c)︰「國中人天,形色不同,有好醜者不取正覺。」《法華經》卷二〈信解品〉云(大正9‧17a)︰「遣二人形色憔悴、無威德者。」
〔參考資料〕 (一)《大毗婆沙論》卷十三、卷七十五、卷一三六;《大乘成業論》;《俱舍論》卷一;《俱舍論光記》卷一;《俱舍論頌疏》卷一;《成唯識論述記》卷二(本);《百法問答鈔》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