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库车(Kucha)
位于新疆天山中部南麓,塔里木盆地之北,夹在轮台与阿克苏二城市之间,是西域北道的交通要冲。汉代为龟兹国(Kucina),班超征西域时将都护府由轮台迁移到此,唐高宗显庆三年(658)在此设安西都护府,宋代称之为西州龟兹,元改名库彻,清置库车州,民国以后改为县。
“库车”是回语,“库”谓此地,“车”谓眢井,因此地有眢井,故名库车。另一义是通衢,因此处为西南之交通要道,故得此名。当地居民约八成以上是维吾尔人。其俗尚音乐,善歌舞,一般所谓的新疆民谣,即是指维吾尔女郎表演的歌舞。龟兹音乐在唐代被列为十大舞乐之一。
往昔龟兹人信仰密教与大乘佛教,著名的译经家鸠摩罗什即是龟兹人。如今库车仍遗留下不少佛教古迹与石窟,如︰城西南三十公里处,渭干河出山口的东崖上,绵延五里全都遍布石窟,将近一百个窟洞,此即库木土拉石窟。其壁画题材及风格颇类似中原其他各石窟,可见古时远在西域的龟兹国已融合有汉族文化。
苏巴什故城是传衍魏晋文化的遗迹,古城背后也有一座狭窄细长的石窟,内有佛龛与佛像,顶棚作圆顶状,与他处石窟造型不同。
克孜尔石窟在渭干河北岸,约有三百个洞窟,在我国石窟之中,其规模之大,仅次于莫高窟。从壁画的风格来判断,大约是东汉末年(西元二、三世纪)的作品,再经南北朝、隋、唐各代不断扩增,致形成今日的风貌。其形式有半圆锥形天井长方洞,属于印度石窟的造型,也有伊朗式圆顶天井方形窟,它既表现我国佛教经文变图,也糅合有当地居民生活的习俗风貌,形成一种新的格调。
库车在十一世纪以后受到土耳其人入侵,当地居民均改信回教,今日的库车市区只能见到回教寺院与新兴城市,往昔佛教的繁荣景况已不复见。
[参考资料] 羽溪了谛着‧贺昌群译《西域之佛教》第五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