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庐山


  位于江西九江市南,鄱阳湖西岸。原称南障山,相传黄帝尝游止于此,因此又称三天子都、三天子障。昔有匡俗者,结庐此山,后得仙术羽化而去,仅留空庐,故又称庐山,亦名匡山、庐阜,总名匡庐。此山三面临水,西临陆地,万壑千岩,高在一千公尺以上,主峰为大汉阳峰,另有五老、香炉、双剑、紫霄、白云等数十峰,以及白鹿、白云、莲华等诸洞,康王、栖贤、虎溪等诸谷。山势虽不高,但四时佳景,各以时异。尤其云海、瀑布、奇峰、峡涧、岩洞及名寺古刹诸景,尤为世所称。
  后汉灵帝末年,安世高避洛阳之乱而游止于此山,其后,僧众来住者颇多。东晋‧太元(376~396)初年,道安之门人慧永至此,浔阳刺史陶范为建西林寺。太元六年,其同门慧远于山中开龙泉寺,十一年江州刺史桓尹亦为建东林寺使居之。世称西林、东林二寺为庐山二林。元兴元年(402,一说太元十五年),慧远在山中建般若台精舍,安置弥陀三圣像而成念佛道场,并与同志一二三人共结白莲社,专修净业念佛,此山遂成我国净土教之根本道场。按,后世传有《十八高贤传》一书,谓白莲社乃慧远与十八高贤所立云云。依近人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十一章)所考,此系后人杂取旧史及无稽传说而成,不可骤信。
  其时,佛陀跋驮罗亦曾来山依止慧远,并译出《达磨多罗禅经》,又于讲经台讲诸经论,盛振法道。当时,佛陀耶舍在此山,刺史王羲之为建归宗寺。另有昙诜、法济、慧安、慧庆等人,各住大林寺、慈云院、凌云寺、庐山寺提撕学徒。其后,僧瑜、昙温、慧光等人共同入山开创招隐寺,僧景创立香炉峰寺,法归建峰顶寺。此外,龑法师亦于东林寺南建立甘露戒坛。
  隋‧开皇九年(589),智顗避兵乱至此,十二年再来此山说法。在唐代,随着禅宗的勃兴,僧众住此者亦多。唐初,善导来访慧远之遗迹,法照至此结西方道场。大历(766~779)年中,神凑住东林寺弘律学,法藏曾至五老峰建一院,其后,白居易于遗爱寺侧筑草堂;刺史李渤于凌霄峰下建白鹿洞书院,其门人曾创栖贤寺,并延请道一之门人智常住之。智常乃率学徒数百人,盛扬禅风。
  宋代,居讷自归宗寺移住圆通寺,与欧阳修等共结青松社,兴隆禅法。黄龙慧南之徒于东林寺,大振教化。南宋‧绍兴十七年(1147),法道来住太平寺,重刻《大宋僧史略》,并营建寺塔。
  相传,此山盛时有数百寺,至清末太平天国之乱后逐渐荒废,至近代尚存西林、东林、归宗、开先、圆通、天池等八十余寺,以及慧远之墓塔。此中,西林寺除本殿外,尚存宋代六角七级砖塔、慧远塔院、常总造立之普通塔碑、慧瑄所立之碑等。东林寺则仅存本殿及方丈。开先寺之景趣最胜,清代改为秀峰寺,西方溪畔有方形五重小石塔。圆通寺在西麓,大殿西北有宋代建立的六角石造古坟。天池寺在牯岭西南,寺北有宋‧韩侘胄造立的六角砖塔。
  [参考资料] 《出三藏记集》卷二、卷十、卷十三~卷十五;《高僧传》卷六;《续汉志》卷二十二;《庐山志》卷十一〈东林寺远法师影堂碑〉;《南岳总胜集》卷上;《古今图书集成》〈山川典〉卷一三七~卷一四四;《支那佛教史迹评解》卷二;常盘大定《支那佛教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