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密宗道次第广论(藏Rgyal-ba Khyab-bdagrdo-rje-Ḥchaṅ chen-poḥi lam-gyi rim-pa、Gsaṅ-ba kun-gyi gnad rnam-par phye-bashes-bya-ba)


  全称《胜者遍主大金刚持道次第‧开显一切密乘扼要论》,略称《密乘道次第广论》《真言大次第》。西藏佛教格鲁派开祖宗喀巴(Tsoṅ-kha-pa)着,书成于西元1400年。
  本书内容浩瀚,是一部综论密乘四部教法,而以无上瑜伽为重点的著述。亦为西藏、蒙古密教的基本要典。其略本与入门书极多。书中首将大乘佛教分为波罗蜜多乘与怛特罗乘。其中之怛特罗乘又分为事部(kriyā)、行部(carya)、瑜伽部(yoga)、无上瑜伽部(anuttarayoga)四部份,并详述此四部之内容。在实际观法方面,则叙述有生起(skyed-rim)、圆满(rdsod-rim)二次第,并述及曼荼罗法、供养法、瓶作法、诸种灌顶法等。
  本书是西藏格鲁派要典,内含各时代之教义、教判与供养法。全书收录在《宗喀巴全集》中,坊间亦有单行本流传。汉译本系法尊所译。
  ◎附︰潭影《密乘道次第广论》内容提要
  《密乘道次第广论》是略称,具名《胜者遍主大金刚持道次第‧开显一切密乘扼要论》,是宗喀巴善慧名称大师在西藏渥得贡贾山下慈氏寺造。它是概论密乘四部教法而以无上瑜伽为重点的著述。
  本论的阐述,总以显密经论为依据,别则在事部道次第方面,主要依《秘密总续》《苏悉地续》《妙臂问续》《后静虑续》等经,及《后静虑续释》《苏悉地略修法释》等论。行部道次第方面,主要依《大日》《金刚手灌顶》等经,及佛密、胜菩提二大论师的释论。瑜伽部道次第方面,主要依《摄真实经》《金刚顶经》等经,及佛密、释迦友、善根金刚等诸大论师所造释论。无上瑜伽部方面,主要依《集密》《胜乐》《阎曼德迦》《欢喜》《时轮》诸尊的本续、释续等经,及龙树、提婆、月称诸大论师所造《五次第论》《摄行论》《明炬论》等教授。其余所依经论尚多,兹且从略。
  本论内容分二︰(1)显示佛陀正法为求解脱之要道,(2)指导入彼要道次第不同之门。
  (一)有总叙诸乘和别释大乘。总叙诸乘中,谓声闻、缘觉及菩萨乘。别叙大乘中亦有二种︰(1)显教,(2)密乘。前者又称地乘、因乘或波罗蜜多乘;后者又称为秘咒乘、果乘或金刚乘,亦称为持明藏及续部。两者皆修广大行果,但密乘中更有获得最上成就的殊胜方便,即修随顺色身行相的本尊瑜伽,能够速疾圆满菩提。
  又密乘中应机立教有四续部︰(1)事部,为密乘下品根机者设;(2)行部,为密乘中品根机者设;(3)瑜伽部,为密乘上品根机者设;(4)无上瑜伽部,为密乘上上品根机者设。立四续部之原因,系由于对外事和内瑜伽的意趣,修习不同而有分别︰即专修外事的名为事部。若于外事及内瑜伽等分修行的名为行部。着重内修三摩地瑜伽的名瑜伽部。专修最胜内瑜伽的名无上瑜伽部。此中以第四部为最殊胜,除此更无过上之瑜伽,故名无上瑜伽。
  无上瑜伽续中又分为父续、母续二类︰即着重说明显品、方便品和幻身之续名为父续;着重说明空品、慧分和乐品无分别智之续为母续。父续中以集密为上,母续中以胜乐为上。父续中所说生起次第、圆满次第和事业等以《集密经》为最广;诸母续所说生起次第、圆满次第和事业等又以《胜乐经》为最完备。
  (二)指导入彼要道次第不同之门也分为︰略说二种大乘共道次第,和广说金刚乘不共道次第。略说二种大乘共道次第者,谓应先于一具德相的大乘善知识前,以意乐、加行如理依止,彼善知识为说皈依,发菩提心,必须有真正菩提心,方成真实大乘学者。广说金刚乘不共道次第有四︰(1)事部道次第,(2)行部道次第,(3)瑜伽部道次第,(4)无上瑜伽部道次第。
  (1)事部道次第,即说四续部中第一事部观修本尊瑜伽的分齐,及此中所依经续内容和事修方便,然后证明此部有四次第︰即{1}举行灌顶令成修道之器(即取得修习此部道的资格)。{2}成道器已须清净律仪及三昧耶(即受持此部道的戒律)。{3}在如法守护律仪及三昧耶的基础上,如法从事修习。此有二种︰即有念诵静虑和不待念诵静虑。有念诵静虑中有三种修法︰第一,修前加行,即沐浴、加持等。第二,修正行,即自观为本尊修习念诵及供养、赞叹、忏悔、发愿等。第三,修后行、即洒净及念诵、护摩、施食等。不待念诵静虑中,有住火、住声的静虑及声后静虑等。{4}修成就,此事部道的成就中,有息灾、增益、降伏等三事。
  (2)行部道次第中亦有四种次第︰{1}举行灌顶令成道器。{2}成道器已清净律仪及三昧耶、全同事部。此中所修即菩萨律仪,其戒相如《菩萨地》及《善巧方便经》等所说。{3}在住三昧耶的基础上,如法从事修习瑜伽。于此亦有有相瑜伽及无相瑜伽二种。有相瑜伽是不修空性之本尊念诵,此中亦有外四支念诵及内四支念诵。无相瑜伽是修空性之本尊念诵,即修空性与本尊念诵同时进行。此中空性,是中观正见所抉择的诸法无自性义。{4}最后修成就法亦是息灾、增益、降伏等事业。
  (3)瑜伽部道次第,亦有四种,其名与次第同前。①举行灌顶,即入金刚界曼荼罗等灌顶。此有弟子灌顶及金刚阿阇黎灌顶二种︰谓不受五部律仪而仅受菩萨律仪者,则唯传以弟子灌顶。若俱受二种律仪者,即可传以金刚阿阇黎灌顶。②成就法器已,须净律仪及三昧耶。③在住三昧耶的基础上如法修习本尊瑜伽。此有二事︰有相瑜伽和无相瑜伽。有相瑜伽中,又有缘粗本尊身四座瑜伽及缘细标帜四座瑜伽。无相瑜伽中,亦分佛部修法、金刚部修法、宝部修法、莲花部修法等四种。④最后修悉地(成就)法有三︰即由静虑修悉地法、由念诵修悉地法和由护摩修悉地法。其所修的共悉地与事行二部同。
  (4)无上瑜伽部道次第有四︰即{1}成办修道法器,{2}净三昧耶及律仪,{3}住三昧耶修道次第,④现证所修之果。其中︰
  {1}成办修道法器,须得清净灌顶。在灌顶之先,师徒须互相观察,善知德相。将灌顶时,亦有各种预备措施︰如绘修供养曼陀罗仪轨及说正行灌顶仪轨、弹线分彩法、安瓶饰坛场、修供养灌顶等。还有自入坛受灌顶及令弟子入坛受灌顶,并说入坛后灌顶诸事。其灌顶分四︰即瓶灌顶、密灌顶、智慧灌顶、第四灌顶。此四种灌顶,唯无上瑜伽部全有。事、行二部只有瓶灌顶中之华鬘、水、冠、杵、铃、名等六种灌顶,并且限于金刚弟子灌顶。瑜伽部中虽兼有金刚阿阇黎灌顶,然无密灌顶等上三种灌顶。而在灌顶前,师徒互相观察,则四部皆同。
  {2}净三昧耶及律仪者,谓受灌顶之后,必须清净三昧耶及律仪。
  {3}住三昧耶修道次第者,谓在净三昧耶及律仪上由闻思修励力于所修之道。其道有二︰即生起次第及圆满次第。先修生起次第以严净行者心地,后依圆满次第即修大印及乐空无别瑜伽,以期证得佛果悉地。
  生起次第所修之道即由三三摩地等修法,以净治行者身心而为修圆满次第之准备。
  圆满次第,在父续修法中,依集密者有龙猛、智足二派;母续修法中,有依时轮及胜乐等派。
  {4}现证所修之果者,即依生起、圆满二种次第精进修习,上品根机速成佛果,中下之品,得诸悉地。
  宗喀巴大师曾讲此论多次。后来克主杰善妙德贤阿阇黎继作《续部总建立广释》亦甚精要。此《密乘道次第广论》在藏语系佛教地区历代相承,未曾间断,传承人名,有记载可考。
  [参考资料] 克主着‧法尊译《密宗道次第论》;陈健民《曲肱斋文二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