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定共戒


  三种戒之一。也称为静虑律仪、禅律仪。此定属善性,入此定者因定力而自然生起防恶七支(身三语四)之无表业。行六行观之人虽身在欲界,但入色界定时,此无表之定共戒生起,因而七支顿得。此有别于别解脱戒的七支渐得。
  此无表之定共戒,系随定心而起,若出定而成散心,此无表乃忽尔灭亡,故亦称随心转。依有漏之未至定、中间定、四根本定及上地之三近分而得此定者,得此律仪;此系定中自防身语之非,与定共起之律仪戒,故名为定共戒。至于此律仪之所以唯限于色界,系因欲界无定,无色戒有定但无色法,故欲、无色二界均不能起此无表。因此,由有漏静虑所生之律仪,又名静虑生律仪,或略称静虑律仪。静虑之梵名为dhyana(禅那),因此也称为禅律仪。又因系隶属于色界定之戒,故称色廛戒。此律仪系与未至定中之九无间道俱生,能永断欲廛之恶戒及其能起之惑,故特称为断律仪。
  以上是依《大毗婆沙论》卷一二二、《俱舍论》卷十四等所述之有部之说;《成实论》卷八〈七善律仪品〉具明其宗义;此外,大乘所说,见于《杂集论》卷八。至于有关此三者之同异,《大乘义章》卷十〈三种律仪义〉分八门详说之。
  [参考资料] 《大毗婆沙论》卷二十;《杂阿毗昙心论》卷三;《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三、卷八十二;《入阿毗达磨论》卷上;《俱舍论》卷十五;《俱舍论记》卷十四、卷十五;《成唯识论掌中枢要》卷上(末);《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三(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