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宗通‧说通


  禅宗称已通达宗门旨要为宗通,称能为他人自在说法为说通。为师者需兼具宗说二通。
  “佛告大慧,一切声闻缘觉菩萨有二种通相,谓宗通及说通。大慧,宗通者谓缘自得胜进相,远离言说文字妄想。趣无漏界自觉地自相,远离一切虚妄觉想,降伏一切外道众魔,缘自觉趣光明晖发,是名宗通相。云何说通相,谓说九部种种教法,离异不异有无等相,以巧方便随顺众生,如应说法令得度脱,是名说通相。”
  唐‧杜胐〈传法宝纪序〉承此宗通之意,强调禅门传灯相承的一心之法,能远离文字言说的世界,谓(大正85‧1291a)︰“是真极之地,非义说所入信矣。”《六祖坛经》(大正48‧351b)︰“说通及心通,如日处虚空,唯传见性法,出世破邪宗。”并强调“说法不失本宗”,认为应宗说俱通。
  此外,永明延寿《宗镜录》卷二十九亦云(大正48‧584a)︰
  “须宗说双通方成师匠,所以经偈云︰宗通自修行,说通示未悟。真觉大师云︰宗亦通,说亦通,定慧圆明不滞空,宗通是定,说通是慧,则宗说兼畅定慧双明,二义相成,阙一不可。如法华经云︰定慧力庄严,以此度众生。又昔人颂云︰说通宗不通,如日被云朦;宗通说亦通,如日处虚空。”
  即主张说通应以宗通为根据,并阐明佛语应归一于禅心的道理。如是,此一语词在禅宗说明自行、化他的关系上具有重要意义。宋代公案禅中大慧一派即承继这种主张。
  [参考资料] 《诸经要抄》;《宗镜录》卷三、卷九、卷四十一;《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十六;《从容录》第十二则;《祖庭事苑》卷七;《缁门警训》卷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