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太上感应篇


  南宋至明清以来,广传于我国民间的劝善书,并非佛典。略称《感应篇》。凡十章。收录于宋‧李昌龄所撰《乐善录》中。本书在我国民间流传甚广,可说是我国民间的精神支柱之一。其思想系源自晋‧葛洪所撰的《抱朴子》一书。若将《抱朴子》二十卷中的卷三〈对俗篇〉及卷六〈微旨篇〉出现的词句作适当的安排,几乎就可形成《感应篇》全文。
  上述两书在思想上虽有密切的连贯,但在《抱朴子》一书中,却从未出现过《感应篇》这个书名。一般人知道《感应篇》这个名称,是在《宋史》〈艺文志〉内的“李昌龄感应篇一卷”出现之后。根据该文所述,似将《感应篇》的作者,视为李昌龄其人。而李昌龄所撰的《乐善录》中,亦确曾收录《感应篇》一文。然《感应篇》系自《抱朴子》中摘录而编成者,其作者究竟是否为李昌龄,实难遽下定论。
  本书的本文一开始即是︰“太上曰︰福祸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太上曰”,意即“太上老君说”。太上老君为道教教主,系将老子神格化之称呼。由此亦可证明此书与道教思想之契合。本书全文仅一千两百字,计分十章,即︰(1)明义章,(2)鉴察章,(3)积善章,(4)善报章,(5)诸恶(上),(6)诸恶(下),(7)恶报章,(8)指微章,(9)改过章,(10)力行章。
  明清以来,善书之流通甚为普遍,颇能获得一般人的信仰。本书与《了凡四训》《文昌帝君阴□文》同属此类劝善书,是了解中国民间宗教所不可忽略的资料。此外,本书不仅影响中国民间信仰,更流传至东亚各地。日本德川时代(1603~1867)也曾翻刻出版此书。
  [参考资料] 俞樾《太上感应篇缵义》;吉冈义丰《道教の研究》《中国民间宗教概说》;洼德忠《道教只中国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