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大雄(梵Mahāvīra)(2)


  指耆那教的开祖尼犍陀若提子(Nirgran-tha-jñatiputra)。尼犍陀若提子,本名筏驮摩那(Vardhamana),与佛陀同时代,受耆那教徒尊称为大雄。在佛典中,大雄是外道六师之一,异译名有尼乾陀阇提弗多罗、□揭烂陀慎若低子、尼乾陀若提子、尼焉若提子、尼揵亲子、若提子、尼乾子等名。意译作离系亲子。耆那教信徒又尊称之为耆那(Jina,胜利者之意)、完全者(Kevalin)或佛陀。
  大雄与佛陀是同时代,且大抵在同一地方活动的自由思想家。关于其生殁年,相传为西元前599~527年,或西元前598~526年,近代学者则有推定为西元前549~477年,或西元前539~467年,或西元前444~372年者。其人生于毗舍离城(在现今印度比哈州)外Kuṇḍa村,属刹帝利种若提(Jñatṛ)族,及长,与Yaśoda结婚,生一女。三十岁出家学尼乾陀法,经十二年独身游履,苦行练修,终于第十三年大悟。此后得国王庇护,三十余年间游化于毗舍离、摩揭陀、鸳伽等中印度诸国。七十二岁逝世于波婆城(Pāvā,今巴特那市近郊)。上足弟子有十一人,大多断食而死,唯余Indra-bhūti及Sudharma二人弘扬其学说。
  相传在尼犍陀若提子之前尚有二十三位祖师,故后世又以尼犍陀若提子为第二十四祖,或以之为尼犍陀派之中兴祖师。彼等以不杀生、不妄语、不偷盗、不淫、无所得五大誓戒为根本教条,主张依苦行得以灭尽业,一切苦灭尽可得解脱。
  ◎附︰铃木重信《耆那教圣典》第四篇〈分裂を中心としたる耆那教史一斑〉(依观摘译)
  当婆罗门文妯生变化,自由、理智、革新的思潮席卷新印度后,恒河河畔出现了二位伟人。其一为大圣释迦,另一位是耆那教祖大雄。此二人处同一时代,而且也曾使当时颇多修行者改信其教团。两个教团之间,屡有接触,相互交换教理主张,另一方面,不能否认的是,两者之间有冲突存在。
  [大雄传] 大雄的传记,主要见于《圣行经》(Kalpa Sūtra),以及《行支经》的后半部。《圣行经》就像佛教中的《大事》,二者的笔法皆极为优美,叙述夸大,因此,其成立年代应是宗教气氛浓厚的时代。而以此为主的大雄传记,也只不过是传说性的。《圣行经》的内容与《大事》有显著的差别,其中添加了与耆那教教理、历史几乎毫无关系的事物。就这一点而言,大雄与基督在基督教中的地位完全相反,如果教祖大雄的“教祖”这个定义是严谨的,则这位教祖可说在传统上、历史上全无价值。耆那教全然缺乏传述大雄一生的福音书。兹依据各种传说,择出若干较人性化的事迹,略述如次。需要注意的是,《圣行经》是耆那教白衣派所传。
  大雄约生于西元前五、六世纪间,出生地是吠舍离城外的岗陀罗摩(Kundagrama)。相传其父为一国之君,母为王妃;他原投胎于婆罗门女天喜妃腹中,后来才由帝释天将他改移至刹帝利女三鬣妃之腹。由此可以看出当时武人阶级已受重视。其父亲的名号有三个,但一般多以“悉达”称之。悉达与大雄之母都是巴湿伐那陀(Parśvanātha)的信奉者。据《行支经》载,大雄十三岁时父母双双过世,而《圣行经》虽未明载其年岁,然可知他与父母共渡颇长一段时间。两经一致谓其获得长兄许可,于三十岁时,散尽财宝而后出家。他出家时,诸神欢喜赞叹,犹如佛离开迦毗罗□城时。出家后,大雄舍离一切不净行,修十二年苦行。
  大雄的十二年苦行详情不明,释尊的苦行情形虽亦不详,但至少知道其苦行之前尝参访两位禅修者;而有关大雄的,则全然不知。或许可以如此假设︰大雄从出家第一日起,就不需要阿罗逻迦蓝(Araḍakalama)之法,他在出家以前已经有某些精神传统(可能是巴湿伐那陀之教法,此从其父母为巴湿伐那陀之信奉者之传说可以推知),一出家,即毫无犹豫的投入。行苦行的一年又一个月后,他修完全的裸行,以手掌受食。
  苦行后的第十三年夏季第二月,大雄在梨修巴利卡河北岸以蹲的姿态证悟。悟后的大雄尽知世间一切。天、人、恶鬼、畜生的行为、心念,皆毫无隐蔽地显现于其心镜。悟后的大雄,其事迹亦不详。仅知雨季除外的冬夏八个月中,停留村落不超过一夜,都市不超过五夜,其精神离一切物、空、时、性的障碍,不受一切诱惑。此外,从《耆那经》第一品中可看到他在雨季时所居住过的都市名称及次数。兹表列如次︰
  瞻波与胁之瞻波..............三次
  毗舍离国与瓦尼夏村................十二次
  王舍城与那烂陀郊外................十四次
  弥提拉国............................六次
  巴多利卡国..........................二次
  阿拉比卡国..........................一次
  巴尼达普尼..........................一次
  舍卫城..............................一次
  波波城..............................一次
  此表中,值得吾人注意的是︰
  (1)耆那教徒将大雄的历史从他出家后第一日列起。此即表明大雄之开悟,并没有任何可资记录的大转变事件,换言之,作为宗教家的大雄,其悟前与悟后生活情形并无太大变化,同时,吾人认为其出家以前即已守宗教生活的推论,亦获得支持。
  (2)此表显示其传道区域距其乡土不远。不可思议的是,释尊的游行境域几乎与之相等,然而两人却未尝直接接触过。依吾人之见,较合理的解释是︰两人为了各自教团的利益,因而避免直接接触。
  总之,大雄解脱后三十年,于七十二岁那年,迦提迦月的黑分,逝于波波城。至此,大雄确实成为解脱者、成就者。如同佛传中的须跋陀在佛入灭时,证得解脱,乔达摩姓的因陀罗菩提在大雄寂灭时,也证得与大雄相等之全智而解脱。根据传说,迦尸与憍萨罗等十八个共和国由于当夜“智慧灯火之灭如有形之灯火”,而一致公布布萨之断食日;又相传星座变异云云。
  根据《圣行经》所载,大雄有比丘弟子一万四千、尼三万六千,并有优婆塞、优婆夷弟子。上列数字中,女子数目多于男子,从中可以看出白衣派之特色。
  大雄灭度一事,是耆那教徒唯一仅有的编年史的基础。一切事件,皆由大雄灭后若干年算起。
  [关于大雄殁年之我见] 根据耆那教内的传说,大雄逝于西元前527年,赫玛旃陀罗(Hemacandra,1089~1172,耆那教的大学者)在《六十三圣者传》(Triṣaṣtiśalākā-purnṣa-carita)的《余录》(Pariśīṣṭpa-parvan)中,记为西元前467年,雅可必(H.Jacobī,1850~1937 ,德国的印度学学者)认为前说过早,而支持后说,但是他自己也没有作出决定性的年代。洪里(Hoernle,1841~1918,英国的印度学学者)根据与憍萨罗有关的耆那教传说,而推定为西元前484年。笔者不敢给予最后之决定,今仅依佛教方面的传说,略抒管见如次︰
  巴利《长部》载有大雄在波波城入灭时,其弟子争扰之记事,同样的语句曾由舍利弗向比丘众复述。汉译《长阿含》也有相同的记载。如果此说为真,则大雄的入灭应是在舍利弗归佛之后。然而舍利弗的归佛,再怎么早,也不可能是西元前527 年。而赫玛旃陀罗的说法也是不可能。依据缅甸所传,舍利弗的入灭与佛同年,《涅槃经》则载舍利弗灭于佛灭那一年的雨安居前,因此,其灭年应是西元前477年。但是,若根据洛克希尔(Rockhill,1854~1914,美国东洋学者)的《佛传》,舍利弗可以说是由于心理因素而与目犍连在同一年入灭。若果如此,由于目犍连的入灭,是在阿阇世王改悔后,而阿阇世的改悔,并不早于佛灭前八年,因此目连入灭必是在西元前 485年以后。根据此二论据,大雄入灭应是在西元前477年或485年以前。
  但是,根据洪里的研究,在大雄入灭前十六年,逝于憍萨罗的拘尼亚王,曾在那一年与杰达亚王交战。此拘尼亚王的去世之年应是在西元前500年。再从大雄与释尊曾屡有交涉来看,大雄与佛的生存年代必相隔不远。因此,大雄的殁年应在西元前477年至484年之间。若以佛灭为西元前480年,则大雄当入灭于西元前485年之后。
  [参考资料] 《长阿含》卷八〈众集经〉、卷十二〈清净经〉、卷十七〈沙门果经〉;《杂阿含经》卷三十二、卷四十六、卷四十九;《中阿含》卷四〈尼干经〉、卷二十五〈苦阴经〉、卷三十二〈优波离经〉、卷五十二〈周那经〉、卷五十七〈箭毛经〉;《义足经》卷上;Winternitz着‧中野义照译《耆那教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