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外道四执


  指印度外道所执着的四种见解。又称外道四宗、外道四计或外道四见。有多种说法︰
  (一)就“法之一、异”而将外道的主张类别为四种︰即一切法一说、一切法异说、一切法亦一亦异说、一切法非一非异说。依《外道小乘四宗论》所载,分述如下︰
  (1)一切法一说︰乃数论外道等所说。谓一切法皆因果,果离因则不存,如火与热。故离因无果、离果无因,其差别不可得,故可合一。
  (2)一切法异说︰胜论外道等所说。谓一切法的因归因、果归果,不可混同。
  (3)一切法亦一亦异说︰乃尼犍子论师所说。谓一切法的因果是无因即无果、有因方有果,故称因果,故可说是一;然而因是因、果是果,二者有别,故可说是异。如灯与明,若无灯则无明,有灯才有明,灯与明可说是一。但灯与明其实不同,故可说是异。
  (4)一切法非一非异说︰乃若提子论师之主张。谓一切法的因果若离因即无果,则因灭果也灭,然而若因灭而果存,则不可说是一;又因与果有别,故有因无果、有果无因,因此不可说是异。
  (二)就“世间之常、非常”等而将外道的主张分为四种︰如《大智度论》卷七云(大正25‧110a)︰
  “复有四种见,世间常、世间无常、世间亦常亦无常、世间亦非常亦非无常。我及世间有边无边亦如是。有死后如去,有死后不如去,有死后如去不如去,有死后亦如去亦不如去。”
  其中,世间常等四句是六十二见中的四遍常论及四一分常论,有边无边等是四有边等论,死后如去等是十六有想论、八无想论、七断灭论。
  (三)就“我与蕴之或即或离”而将外道的主张分为四种︰如《瑜伽师地论》卷六十五云(大正30‧659b)︰
  “一者计我即是诸蕴。二者计我异于诸蕴,住诸蕴中。三者计我非即诸蕴而异诸蕴,非住蕴中,而住异蕴离蕴法中。四者计我非即诸蕴而异诸蕴,非住蕴中,亦不住于异于诸蕴离蕴法中,而无有蕴,一切蕴法都不相应。依我分别计为有者,皆摄在此四种计中。除此更无若过若增。”
  (四)约“因果之有、无”而将外道的主张分类为四种︰如《三论玄义》云(大正45‧1b)︰“总论西域九十六术,别序宗要则四执盛行,(一)计邪因邪果,(二)执无因有果,(三)立有因无果,(四)辨无因无果。”
  (1)邪因邪果︰即将万物的生起完全归功于大自在天的能力。认为万物的发生由大自在天主宰,因此有情的苦乐根源在于大自在天的喜怒。所谓大自在,梵名摩醯首罗,位居色界的顶天。所以名为大自在,是因其能自在生一切万物之故。《中论疏》谓此天形体长大可达八千由旬,寿命八万劫,面有三目,骑白牛、执白拂。或说头戴日月,手执髑髅,有大威力,生一切万物,故说自在天瞋则众生受苦,自在天喜则众生受乐。《外道小乘涅槃论》亦谓三界中所有一切命、非命物,都生自摩醯首罗天。摩醯首罗以虚空为头,以地为身,以水为尿,以山为粪,一切众生是腹中虫,风是命,火是暖,罪福是业。吉藏《中论疏》认为此说属邪因邪果。因善恶因果的道理为佛教之根本、天下之公理,由此道理而流转三界受善恶之报。但此说却认为梵天一因就能生万物,与人生人、物生物的相生之道迥然有别,故为邪因邪果之谬说。持类似主张的有七种外道,即韦纽天外道、和合生外道、时外道、世性外道、变化生外道、自然外道、微尘生外道。
  (2)无因有果︰谓万物的源起悠远难知,故称无因。而现在的事象历历分明,令人无法忽视,故为有果。属常见外道之一。
  (3)有因无果︰谓现在之事象历然分明,无可忽视,因此执为有因。而来世杳远不知归处,即误以草木等一期之生灭例推并无未来。属断见外道之一。
  (4)无因无果︰谓前世不是现在之因,后世也无受果。善恶是现果,善恶黑白业只局限于现在一世,与过去、未来都无关。属拨无因果的断见。
  (五)就“苦之自作、他作”而将外道的主张分为四类︰如《中观论疏》卷七(本)云(大正42‧103b)︰
  “外道四计︰(一)云苦自作,还是身内之我作此苦,(二)云大自在天造作六道之苦,名为他作,(三)云劫初之时先有一男一女生一切众生,即是共作,(四)云自然有此苦果,名无因作。”
  [参考资料] (一)《成实论》卷三;《入大乘论》卷上;《百论序疏》;《成唯识论述记》卷一(末);《成唯识论演秘》卷一(本);《华严经疏》卷三。(三)《瑜伽师地论》卷六;《显扬圣教论》卷九。(五)《中观论疏》卷三(本);《百论疏》卷一、卷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