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四论
指龙树菩萨所造的《中论》《十二门论》《大智度论》,以及提婆菩萨所造的《百论》。此四部论书皆由姚秦‧鸠摩罗什译出。僧睿《中论》序云(大正30‧1a)︰“中论有五百偈,龙树菩萨之所造也。(中略)百论治外以闭邪,斯文袪内以流滞,大智释论之渊博,十二门观之精诣。寻斯四者,真若日月入怀,无不朗然鉴彻矣。”
此四部论由罗什译出后,即弘传于关内。僧睿、僧肇曾分别为《十二门论》《中论》及《百论》撰序。庐山慧远更作《大智度论抄》二十卷。但其后,中、百、十二门等三论成为三论宗所依之论,盛行于诸家之间,而《智度论》是《大品般若经》的释论,以所谓别申论而较少为人弘讲。至北魏时,有道场(或作道长)初就慧光,继闻菩提流支之讲说,寻遁入嵩高山读《智度论》十年,后出邺都讲授。故慧影在《大智度论疏》卷二十四中谓《智度论》之兴盛始于道场。
依《续高僧传》卷六所述,昙鸾“于四论佛性,弥所穷研”。而《安乐集》卷下列出净土的相承次第是菩提流支、慧宠、道场、昙鸾,可见昙鸾的四论研习是承袭道场的学风。自此以后,四论的讲习在此地渐次兴盛,因而有四论宗之名目。根据史料的记载,三论主要流行于南方,反之,四论多讲习于北地。
关于四论的要旨,吉藏在《三论玄义》中开诸门叙述其异同。而谓四论中,《中论》通破大小二迷,通申大小二教,故名为通论;《智度论》别破大小二迷,别申大小二教,故名为别论。《中》《百》《十二门》等三论,于三藏中具释一藏,故为通论;《智度论》别释一藏中之一部,故为别论。《智度论》以般若方便二慧为宗;《中论》《十二门论》以真俗二谛为宗;《百论》以实权二智为宗。《智度论》别破般若之迷,别申般若之教;《中》《百》《十二门》等三论通破众迷,通申众经。又说四论具用四假(四悉昙),然各有偏用,就中,《智度论》因释经立义,故多用因缘假以说明甚深因缘之义;《中论》《十二门论》多用就缘假,就因缘而说明;《百论》多用对缘假,一一对治论破。
此外,《大乘玄论》卷五也比对《智度论》与三论,叙述其文义通别及破收之不同(大正45‧70c)︰
“文义通别殊者,若三论即别通论,通申一切诸教罄无不申,通破一切诸迷无迷不洗,故是别通论也。若是释论即是通别论,意致乃复通漫,而的释一部文言,是故名通别论也。二者收破之异者,若是三论望释论,则唯破不收;若释论望三论亦收亦破,所以然者,三论横破诸法,竖除五句。(中略)故三论唯破不收也。释论亦破亦收者,破除禀教缘迷,申所迷之教也。”
[参考资料] 《三论游意义》;《高僧传》卷六;《续高僧传》;《三论玄疏文义要》卷二;《三论玄义检幽集》卷六、卷七;《三国佛法传通缘起》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