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四种拳


  密教的四种拳印。即莲华拳、金刚拳、外缚拳、内缚拳。《大日经疏》卷十三云(大正39‧715c)︰
  “作拳法有其四种,第一如常作拳法,大指竖之。此是一也。次以空指在于掌中而拳之,名金刚拳,第二也。叉二手而合作拳,令十指出现于外,此名指在外拳,第三也(并右指加左)。次以十指相叉,皆令十指头在于掌内,此名二手拳,第四也(亦右指加左上)。”
  此中,莲华拳,又称胎藏拳、胎拳,或如来拳,为胎藏界曼荼罗所用。即五指作拳,大指竖于头指外侧,表五大法性之理塔。金刚拳,又称金刚如来拳、忿怒拳,为金刚界曼荼罗所用,即大指入掌中作拳,表识大金刚智。外缚拳,又称金刚缚印、指在外拳,或向外相叉拳。内缚拳,又称二手拳、内掌拳,或指向内相叉拳合掌、向内作拳合掌。即叉手作拳,令十指皆相叉于掌内也。内缚及外缚实难称为拳,但以二手合故而得名。内缚拳是表月轮中有莲华形,外缚拳是表莲华上有月轮形。内外缚的圆形表月轮,八指相叉表八叶莲华。故内缚拳用于金刚界曼荼罗,外缚拳用于胎藏界。
  四种拳之说出自《大日经》卷四〈密印品〉所云(大正18‧24c)︰“定慧手五轮,外向为拳。”《大日经疏》解说之,并以四种拳及十二合掌为一切印契的印母。
  ◎附︰梅尾祥云〈真言手印概说〉(摘录自《世界佛学名著译丛》{10})
  关于印契,《金刚顶经》说有大印、三昧耶、法印、羯磨印等四类;《大日经疏》列举契印、手印等二种,但此处所欲加以解说的,是以手指作种种象征的印契(手印),《金刚顶经》中所说的三昧耶印、羯磨印即属于这类。这些手印中,如较自然的定印、与愿印,其成立的历史极早;但如技艺式的,以手指表示开敷莲华的形状,或表示五钴金刚杵的手印,则是后代才成立的。亦即在梁代不知译者的《牟梨曼拏罗咒经》中,才开始宣说这种技艺式的手印。
  出现在《牟梨曼拏罗咒经》中的技艺式的手印,只有十九印;但在经过一世纪的逐渐发展之后,在七世纪阿地瞿多(Atikūta)译出的《陀罗尼集经》中,这类手印已有三百多种。随着手印的逐渐发展,综括手印原理的印母也告成立。善无畏三藏的《大日经疏》卷十三,曾给这些印母以总括性的、组织性的说明,亦即将它列为四拳与十二合掌。
  所谓“四拳”,即莲华拳、金刚拳、外缚拳、内缚拳。其中,莲华拳又称为胎拳。常被用为胎藏部的印母。其印相是握头指以下之四指,以大指压头指中节侧方。亦即如《大日经疏》卷十三所说︰“如常作拳法,大指竖之。”关于此莲华拳的代表意义,虽然净严在《别行次第秘记》中,曾列举种种;但若就其形式而言,应是表未敷之莲华。
  其次的金刚拳,主要是被用于金刚顶部。《金刚顶经》中所说的羯磨印,都是以此金刚拳为其基本。《大日经疏》说其印相为︰“以空指在于掌中而拳之。”《金轮时处轨》说为︰“中小名掘梅,头指柱大背。”虽然因流派之不同,金刚拳的结法因而有异,但大多以《金轮时处轨》所说为准。
  《金刚顶经》谓此金刚拳为︰“一切如来身口心金刚印智。”不空的《般若理趣释》谓为︰“身口意金刚合成名为拳。”两者都认为此金刚拳是表示一切如来身语意之三密活动的统持与缚持。
  第三种是外缚拳,在《大日经疏》卷十三中,谓此为“指在外拳”,但一般只称为外缚。其印相是合叉二手成拳,十指外现。《金刚顶经》称它为金刚缚,并谓此金刚缚是“二手如月形”,这是以外缚的掌中圆形表月轮。《金刚顶经》中的三昧耶印等,都是以此外缚拳为其印母。权田雷斧所著的《密教奥义》谓此为︰“外缚是胎藏界的印母,莲华上面有月轮形,外现的八指表示八叶莲。”但此说与外缚为金刚部之印母的事实相反,且将外缚八指视为八叶莲,尤属臆断,毫无经轨根据。依《金刚顶经略出念诵经》所载,为观出缠月轮而修菩提心观时,须结此外缚印,由此推知,此外缚的十指应是表示月轮向外发出光明才对。
  第四种是内缚拳,《大日经疏》谓之为第二拳,但一般只称为内缚。其印相是十指交叉,十指均屈向掌中。关于其印义,权田和尚在《密教奥义》中谓︰此内缚为月轮外有莲华形,是金刚部之印母。但实际上,以此内缚为印母的,大多是胎藏部,金刚部较为少见。因此,《密教奥义》之说,恰与事实相反。而且,从外缚的印义可以推知内缚拳的掌中圆形是表示月轮;因此,以内叉的十指中之八指表示八叶莲华之说,毫无经轨根据,无法令人完全首肯。不如认为这是以轻雾中的月轮,表示通达菩提心的阶位,还较为合理。果其如此,则叉在掌内的十指,即是表示潜在轻雾中之月轮的光明。
  前述的莲华拳、金刚拳、外缚拳、内缚拳等四类,若再加上忿怒拳、如来拳则成六拳。所谓的忿怒拳,是以无名指、中指握大指,竖头指与小指并稍屈如牙。所谓如来拳,是左手作莲华拳,右手作金刚拳,并以右手金刚拳握左手的大指。
  其次,就印母的十二合掌加以说明。第一,宁尾拏合掌,亦作坚实心合掌。两掌紧合,十指尖端稍为分离。第二,三补吒合掌,亦作虚心合掌。十指齐合,掌心略成虚圆。第三,屈满罗合掌,亦作未敷莲华合掌。掌心比前之虚心合掌更屈,呈穹隆状。第四,仆拏合掌,亦云初割莲华合掌。十指相合,头指、中指、无名指等三指稍许张开。第五,嗢多那惹合掌,亦作显露合掌。两掌侧合上仰。第六,阿陀罗合掌,亦作持水合掌。显露合掌的诸指稍屈,恰如掬水之势。第七,钵罗拏摩合掌,即归命合掌。十指交叉,右手指叉于左指之上,相当于《金刚顶经》的金刚合掌。第八,微钵哩哆合掌,也称为反叉合掌。左右两手背合,十指相交。第九,毗钵啰曳萨哆合掌,此云反背互相着合掌。两掌背合,仰右掌覆左掌。第十,啼哩曳合掌,亦作横柱指合掌。二掌仰立,二中指互触。第十一,阿驮啰合掌,此云覆手向下合掌。二掌俱覆,二中指头端互触。第十二,覆手合掌。覆二手,二大指互触。
  [参考资料] 《大日经义释》卷十;《大日经疏演奥钞》卷四十四;《大日经妙印钞》卷五十三;《大日经密印品咨印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