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四寻思(梵catasraḥ paryeṣaṇāḥ)
法相宗所修的观法。即推求寻思所取之名、义、自性、差别四法,观其为假有实无而伏除之。又作四寻思观、四种寻思。与“四如实智观”相对。出自《成唯识论》卷九等。
所谓寻思,为寻求、思察之意,表未生印可决定智时,只推求而观。“四”是指所寻思的名、义、自性、差别四对境。其所取之境虽广但不出此四法。故西明寺圆测虽别立名、义、名之自性、义之自性、名之差别、义之差别等六寻思,但《唯识了义灯》卷七(本)斥之为非理。此四者略如下述︰
(1)名寻思(nāma-paryeṣaṇā)︰指推求诸法之名身、句身、文身之自相皆假有非实,故观诸法之自相皆非实有。
(2)义寻思(vastu-paryeṣaṇa)︰又作事寻思,指推求诸法蕴界处相皆非实有,由诸蕴等,知名身等所宣说事皆非实有,而观诸法之相并非实有。
(3)自性假立寻思(svabhāva-prajñapti-par-yeṣaṇa)︰又作自体假立寻思,指于诸法能诠所诠相应中,推求自体,唯是假立言说因性。
(4)差别假立寻思(viśeṣa-prajñapti-parye-ṣaṇa)︰指于诸法能诠所诠相应中,推求差别,唯是假立名言因性。
此四法皆自心所变,乃因缘和合而现如幻假有之法。虽似实有,实则离心无有,而凡夫妄执谓实有。故菩萨在加行位起四寻思观,推求因缘所生法假有、妄分别计度法实无,伏除所取之境。要言之,四寻思观即于四善根位中之暖顶二位,用名等四法推求。其智用粗浅,只伏除所取之境,未能决定印可,故为其次之四如实智观的加行位。
[参考资料] 《菩萨地持经》卷二;《大乘庄严经论》卷十二;《显扬圣教论》卷六;无性《摄大乘论释》卷六;《杂集论》卷十一;《成唯识论述记》卷九(末);《成唯识论同学钞》卷九之三;《百法问答钞》卷六;《大乘法相宗名目》卷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