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四向四果


  小乘佛教声闻修道的阶位。又称四向四得、四双八辈,或称八补特迦罗(aṭṭha-puggalā dakkhiṇeyya)、八贤圣、八圣、八辈。也就是︰须陀洹向(预流向)、须陀洹果(预流果)、斯陀含向(一来向)、斯陀含果(一来果)、阿那含向(不还向)、阿那含果(不还果)、阿罗汉向、阿罗汉果。第一项须陀洹向是最低位,阿罗汉果则是最高的悟境,证得阿罗汉果的人称为无学。其他七位是有学。有学之中最初的须陀洹向称为见道位,其他六者是修道位。所谓见道是指已经断除见惑的阶位。所谓修道就是断除思惑或修惑的阶位。断除这两方的一切迷惑烦恼之后,就是阿罗汉果的阶位,这也是声闻的最高悟境。
  关于四双八蝶圣者,如区分为理论型、信仰型、禅定型,则可列表如下︰
  圣位三分      四双八辈         各型的圣者
  ( a)见道──( 1)须陀洹道(预流向)──随信行
        ┌( 2)须陀洹果(预流果)┐ 随法行    信仰型
        │( 3)斯陀含道(一来向)│ 信解脱
  ( b)修道─┤( 4)斯陀含果(一来果)├─见到─────理论型
        │( 5)阿那含道(不还向)│ 身证(一切圣者)┼┐
        │( 6)阿那含果(不还果)│┌心解脱      │
        └( 7)阿罗汉道(无学道)┘│慧解脱    禅定型
  ( c)无学果─( 8)阿罗汉果(无学果) └俱分解脱
  上表之各型圣者之中,“心解脱”是指身证已达阿罗汉位的人。“身证”是指由禅定而到达之四双八辈的全部,因此,说身证,则不须再列举出心解脱,但是为求明了,因此才又重出。因此,除掉心解脱的其余七种,乃有七圣人之称。俱分解脱(ubhatobhāga-vimutta)又称为俱解脱,是指理论与禅定兼备之阿罗汉而言。具备三明六通之能力者,即此等阿罗汉。
  [参考资料] 《增一阿含经》卷三十六、卷三十七、卷三十九;《俱舍论》卷二十三、卷二十四;《杂阿含经》卷三十六;《大般涅槃经》卷二十七;《大毗婆沙论》卷四十六~卷五十四;《大智度论》卷三十二;《瑜伽师地论》卷二十六;《成实论》卷二、卷三;《异部宗轮论》;《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卷六十一;《阿毗达磨藏显宗论》卷三十;《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十三;《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五(本);《俱舍论光记》卷二十三、卷二十四;宇井伯寿《佛教泛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