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善化寺
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城南,俗称南寺。始建于唐玄宗开元年间(713~741),初名开元寺。后晋时,改称大普恩寺。辽代毁于兵火,金太宗天会年间(1123~1148)重建,明英宗正统十年(1445)再修,寺僧大用奏请颁赐《大藏经》,并改名善化寺。
寺院坐北朝南,殿宇依伽蓝七堂之制而建,布局严谨,宏伟壮观,前有三圣殿,后为大雄宝殿,左右配置文殊阁(已毁)、普贤阁。大雄宝殿建于辽代,金代重修,系建于高三公尺的台基之上,殿内外檐斗拱及内藻井造法皆是典型的辽代形制,其他结构亦是研究辽代建筑的珍贵资料。殿内正中供奉如来五尊(即五方佛),两侧有二十四尊诸天像,均为辽代遗物。西壁及南壁上的佛教故事壁画,虽为清代作品,但仍保有元代遗风。
三圣殿俗称过殿。建于金‧天会六年(1128)。殿内以三支主柱、四支辅柱承担梁架,斜栱重叠,配置方法十分奇特。佛坛上塑华严三圣像,系金代原作,清‧康熙年间(1662~1722)重装。
1953年修缮时,发现山门为金代所建。广五间,深两间。另有金‧大定十六年(1176 )的重修碑记。时,主持其事者乃依原样落架重修,以复旧观,而成为辽金寺院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