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唱导
东晋、南北朝佛教界所流行的弘法方式。即在斋会之时,用讲、唱的方式宣说佛理。或杂述因缘,或傍引譬喻,以广明三世因果,务使听众不致乏味,而能对佛法有所领悟。因此,担任唱导师之职者,必须具备智慧辩才与良好的嗓音。东晋的庐山慧远、刘宋武帝时之道照、孝武帝之昙宗等人,皆以擅长唱导而知名于时。慧皎《高僧传》中,亦设唱导科,内载十余位唱导师之事迹。
◎附︰胡适《白话文学史》〈佛教的翻译文学〉(摘录)
“唱导”是什么呢?慧皎说︰
“唱导者,盖以宣唱法理,开导众心也。昔佛法初传,于时齐集,止宣唱佛名,依文致礼。至中宵疲极,事资启悟,乃别请宿德升座说法,或杂序因缘,或傍引譬喻。其后庐山释慧远(死于416)道业贞华,风才秀发,每至斋集,辄自升高座,躬为导首,先明三世因果,却辩一斋大意。后代传受,遂成永则。”(《高僧传》卷十五论)
宋武帝时,有一次内殿设斋,道照(死于433)唱导,“略叙百年迅速,迁灭俄顷;苦乐参差,必由因果;如来慈应六道,陛下抚矜一切。”
慧皎又说︰
“至如八关初夕,旋绕周行,烟盖停氛,灯帷靖耀,四众专心,叉指缄默,尔时导师则擎炉慷慨。含吐抑扬,辩出不穷,言应无尽。谈无常则令心形战栗,语地狱则使怖泪交零,征昔因则如见往业,核当果则已示来报,谈怡乐则情抱畅悦,叙哀戚则洒泪含酸。于是阖众倾心,举堂恻怆,五体输席,碎首陈哀,各各弹指,人人唱佛。”
这里描写导师唱导时的情形,使我们知道“唱导”乃是一种斋场的“布道会”;唱导的人不但演讲教中宗旨,还要极力描摹地狱因果种种恐怖,眼泪鼻涕应声涌止,才可以使“举堂恻怆,碎首陈哀”。那惨凄的夜色,迷蒙的炉烟,都只是有意给那擎炉说法的和尚造成一个严肃凄怆的背景。
唱导的斋会明是借斋场说法,故慧远唱导一面要“广明三世因果”,一面又必须说明“一斋大意”。〈昙宗传〉中说他为宋孝武帝唱导,帝笑问道︰“朕有何罪,而为忏悔?”又〈昙传〉中说他“回心习唱,制造忏文;每执炉处众,辄道俗倾仰”。这可见“拜忏”是唱导的一部分。(拜章忏罪之法似是起于当日的道士,不是印度来的。)
〈昙颖传〉中说︰“凡要请者,皆贵贱均赴,贫富一揆。”又〈法镜传〉中说︰“镜誓心弘道,不拘贵贱,有请必行,无避寒暑。”来请的人既不同阶级,唱导的内容也就不能不随时变换,故有制造“唱导文”与“忏文”的必要。慧皎说︰“如为出家五众,则须切语无常,苦陈忏悔。若为君王长者,则须兼引俗典,绮综成辞。若为悠悠凡庶,则须指事造形,直谈闻见。若为山民野处,则须近局言辞,陈斥罪目。”当时文学的风气虽然倾向骈俪与典故,但“悠悠凡庶”究竟多于君王长者;导师要使大众倾心,自然不能不受民众的影响了。
[参考资料] 《广弘明集》卷十五;《大宋僧史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