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名言
名字与言说之并称。所谓名字、言说,乃依相而立,然相无有体性,故名言亦假立而无实。世间由于妄执,以名言为实谓名字即实物,而分别假名言所成之相。唐‧不空译《大乘密严经》卷下云(大正16‧767a)︰“瓶衣车乘等,名言所分别。名相虽可说,体性无所有。世间众色法,但相无有余,唯依相立名,是名无实事。”《大乘起信论》谓有境界缘之故而生六种相,其中第四种为“计名字相,依于妄执分别假名言相故”。
关于名字的特性,《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三八四谓,佛说名皆是客,名皆是假立,皆属施设,又说名系分别妄想所起,亦为众缘和合假立。名无事实,自性皆空,不应于中执着。
关于言说,《中论》卷四谓第一义皆依言说,言说即是俗谛;又,《大乘起信论》谓(大正32‧576a)︰“真如者依言说分别有二种义。”此等所述,皆是藉言说诠显真如第一义的义旨。关于言说的内容,《大智度论》卷一举邪见、慢、名字三种,并认为前二者为见道学人之二种语,是不净之言说,后一种为诸圣人所言,是清净言说。《释摩诃衍论》卷二则举五种,即相言说、梦言说、妄执言说、无始言说及如义言说五种,且引《楞伽经》与《金刚三昧经》释之,谓前四言说为虚妄之说,最后之言说为如实之说。此外,《瑜伽师地论》卷二亦列三种,即︰有法语言、无法语言、余语言。
◎附︰印顺《辨法法性论讲记》〈正论〉(摘录)
“名言”︰什么是名言?我们的心识活动,不过是名言而已。如我们说话,或一个名词,或是一句话,是名言;而我们内心的认识什么,也好像讲话一样。所以有人说︰我们的思想,是没有声音的语言,语言是有声音的思想。所以,佛法称世俗心识为名言识。
现在我们认识到的,圆的,红的,虽没有说出来,却与我们口说的一样。我们不要以为我的心,心能认识到了红的、圆的……,红的、圆的……是真实认识到了那个客观的东西,真实认到了外面的那个东西。其实,我们所认识的什么,只是我们心识的名言作用。
我们心识的认识活动,纯粹是一种名言作用。但在人们的感觉中,并不是这样,以为红的实在是红的,物质实在是物质,声音也以为实有声音,样样都以为是实在的。其实,呈现在认识中的对象,一切都不外乎名言作用。以“现二”及“名言”──二义,说明了我们的心识,实在是虚妄分别。佛法所说生死法,中心即是虚妄分别──妄识。为什么是虚妄分别?因为一方面显现二取──能取、所取,一方面不外乎名言。
名言有二类,明确的与不明确的。以众生来分别,狗、猫与人就差多了。人有认识,猫、狗有认识么?当然有,如认识到主人回家了。又如猫嗅到了鱼味即走近来,要吃。不过他们的认识,名言的活动非常暗昧,简单而不大清楚,所以他们虽有这认识的名言作用,却不能清楚的表达出来。我们人就不同了,我们的认识非常清楚,名言作用很强,也能用语言表显出来。人类的语言多复杂,什么都能讲给别人听,使人听了可以理解。不但是口说,也能以手势,或面部的表情代语言。试看哑吧,不是用手势来表显吗?这也是名言。名言是能表诠的,表示一种意义。凡能表示一种意义的,都是名言,不管口中所说,或是心中所想的,或是身体的一种表示。人类在进步中,中国有方块字,外国人用拼音字。直写横写,各式各样不同,文字都与语言一样,能表示内心认识的内容。我们的方块字,一横一竖的,拆开来,什么意义都没有,可是结合起来,能表示出具体或抽象的一切。名言──内心的、声音的、形色的,就是这么个东西。人类的名言作用强,所以思想、语言、文字,也特别发达;而名言的根源,是心识所有的作用。猫、狗等动物,不能说完全没有,如在吃饭时,猫会走到身旁叫着要吃,这也是一种表示。狗见主人回家,摇尾表示欢迎。叫的声音也有分别,有经验的动物学家,听得出喜欢叫声,及忿怒的叫声,不过没有人类那样的微细、复杂、清楚而已。动物中,高高低低的名言活动不同,人类也是这样。刚生下来的小孩,什么也不懂,不会做,也知哭,吃母亲喂的奶;渐渐的认识母亲,及其他的人;以后会讲话了,先叫爸爸、妈妈,渐渐什么都会讲了,他的心上的名言,就一天一天发达复杂起来。所以,心识的名言作用,是一切众生所都有的,不过程度的不同而已。
要了解,我们的心识活动,是有表示作用的,称为名言,使我们知道是什么,其实是个符号。我们用方块字,拼音字,各式各样都可用以表示一切。或用声音表示,虽随地区、随时代而不同,语音不同,而表示什么,却是一样的。我们凭心识、语言、文字,以为这是什么?那是什么?以为确实是这样,不知这是符号的世界,名言的世界。不是真实是那样,而只是我们心识表现的法相。“现二”与“名言”,说明了虚妄分别的意义。
[参考资料] 《阿毗达磨集异门足论》;《顺正理论》卷十四;《阿毗达磨藏显宗论》卷八;《瑜伽师地论》卷六十四;《成唯识论》卷二;《入阿毗达磨论》卷下;《入楞伽经》卷四;《摄大乘论》卷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