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受体‧随行
戒律用语。为“受体”与“随行”之并称。又作受体随戒。略称受随。受戒者于心中受戒、持戒体,决心不破戒者,称为“受体”;此后相应其决心,实践于每日之生活者,称为“随行”。故“受体随行”指依受戒而得断恶修善之本誓思愿,及相应于此思愿之实践。
《四分律行事钞》卷中之一云(大正40‧54b)︰
“受是要期思愿,随是称愿修行。譬如筑营宫宅,先立院墙周匝,即谓坛场受体也。后便随处营构,尽于一生,谓受后随行。若但有受无随,直是空愿之院,不免寒露之弊。若但有随无受,此行或随生死,又是局狭不周。譬同无院室宇,不免怨贼之穿耤A必须受随相资,方有所至。”
盖戒体虽有防非止恶之义,但只在心上,未有其行。故当尽此一形,随戒境体察护持,以求无妄毁之失。
一般而言,戒有作戒、无作戒之别,二者亦各有受体与随行。
(1)受体之作戒︰指由作礼乞戒之缘而防心之过非。
(2)随行之作戒︰指受戒后,起护戒之行,于对境持戒行。
关于上列二种作戒,《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疏》卷上〈诸戒受法篇〉云(卍续64‧871下)︰
“何名二作?一者受中作戒,如初请师及八缘相,第三羯磨未竟已前运动方便,名之为 作。即此作时心防过境,名之为戒。二者随中作戒,既受戒已,依境起行,为护受故,名之为随。于境起护,顺本受愿,名之为作。不作不有,要由作生,正对境持,故名戒也。”
(3)受体之无作戒︰指在受戒坛场具因缘而发得之戒体,此中,“因”者,谓为断惑止恶而于戒师之前发乞戒之诚言;“缘”者,谓戒师认许之后,作礼乞戒。如是,受体之无作,一旦发得之后,即作为防非之本体,任运而起。如《羯磨疏》卷上云(卍续64‧873上)︰
“何名受无作耶?即是行者愿于惑业断相续意,无始妄习随念难隔,故对强缘希求业援,自发言诚,是其因也。僧缘加许,副遂情本,白四之期动发戒业,业成志意,是其缘也。即此缘业,是行愿本,名受无作。”
(4)随行之无作︰谓受戒以后,对非、恶之境而成就防止之业。《羯磨疏》卷上云(卍续64‧873上)︰“随无作者,刹那已后,随境对防,名作戒。作息业成,即名此业,为随无作。”
[参考资料] 《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三;《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卷中一(下);《受体随行规》卷一;《圆戒肤谈》卷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