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即身成佛
密教用语。谓不须改变现在的肉体,而成为正知正觉的佛。“成佛”是学佛的人所期望的唯一目的,无论是学显教或者密教,都希望从生死的凡夫转入到佛果的圣位,不过因为显教和密教在开始发心和修行过程中所使用的手段和方法不同,因此达到这一目的的时间就有迟速不同,而肉体和精神的关系也有“即”、“离”之分。即身成佛就为了说明这一──迟、速、即、离──理由。密教的即身成佛和显教成佛的理论,大约有下面的几个差别︰
(1)“即身”和“隔世”的差别︰显教如华严宗说︰极疾三生得果,(一)见闻生,(二)解行生,(三)证果生,可算最快的了,但总要隔世成佛。又如依弥陀愿力,往生西方,也是隔世。密教则即以父母所生的肉体成就大觉佛果,如说即日、即时和隔日、隔时是不同的。
(2)即身和“历劫”的差别︰佛教最普通的教义,说成佛要经历四十二位,或五十二位的阶段,从初发心直到成佛,又要经历三大阿僧祇劫的悠长时间。因为显教有“过患”、“功德”二际的说法,过患是无始旷劫的积习,不可顿除,必须藉远劫修行,消灭过患,然后功德成就。密教则自身“全体舍那”,不须添一点功德,也不须除一毫过患,只有迷悟之分,及迷即成悟,别无所作,贪瞋痴等,也成了佛果大用,不但不须消灭它,相反地要积极发挥它的正用,如《大疏》卷八解释茅草的一段说(大正39‧662c)︰“此草两边多利刺,若坐卧执持无方便者,反为所伤,若顺手将护之,则不能为害。一切诸法亦如是,若顺谛理观之,一切尘劳皆有性净之用,若失方便,则能损坏智身,故以为法门表像也。”又《义释》卷七说(卍续36‧745上)︰“譬如善调御师,只调恶马难调之性作良马调柔之用,(中略)既调之后,则堪一日千里,(中略)岂易体而治之哉?佛调御亦尔,能调刚强生死,作普门法界之用,亦调刚强涅槃,作普门世界用,故如来三业三毒,普胜世间。”又《开心抄》说︰“近代学者,多执两边︰执当相是道者,以为恣行惑业,即是道行;执厌恶求善者,以为迷悟隔界,生佛体别。此二俱失教旨。当知迷悟虽异,其性是同,譬如猛火与利刀,不善用者烧财伤身,善用之者,利益甚大,岂能因烧财伤身故,使世人废除刀火?”这说明过患和功德,是即而不离的,只一念悟得,即知一切烦恼,无非佛事,所以不须经铝数,勤苦修行。
(3)即身和即心的差别︰《观经》说(大正12‧343a)︰“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天台说︰“一切佛法,即心而具。”禅宗说︰“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都是在说理一边,认为佛性本有,而真正的成佛,必须从性起修,经历阶,华严宗所谓圆融不离行布。密宗则就在五蕴和合的色身上布置──五大,五轮,五佛曼荼罗──当体即是,所以叫即身而不叫即心。《大疏》卷十四说(大正39‧725a)︰“若行者能了达如是不动之轮(阿字菩提心)而布诸明,(中略)即同毗卢遮那。”《慈氏轨》说︰“或起于一念,我身是凡夫,同谤三世佛,法中结重罪。”又如《金刚顶经》的“五相成身”、《大日经》的“五大严身”等都说明即身而不是即心。
(4)即身成佛和“顿悟渐修”的差别︰显教把因缘事相当作是假名无实,是过患,把真理当作无色无形,只有无分别智可以证到。所以说︰“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要藉种种对治方便,来遣除一切事法,故有渐修之义;密教则当相是道,即事而真,一切差别事法,都是本具无尽庄严,即体全真,不是妄法熏染所成,只要认识,不须排遣。如果说对治,也像《大日经疏》卷十所说(大正39‧685b)︰“如佛常教,以慈对治于瞋,以无贪治贪,以正见治邪见。今乃以大忿瞋而除忿瞋,以大贪除一切贪,此则最难解难信,故言怪哉也。”
(5)即身成佛和天台六即佛的差别︰有人认为密教立三种即身成佛,和天台六即佛相同,这是不对的。天台的“理即佛”、“名字即佛”是理而不是事;而“观行即佛”、“相似即佛”到“分证”、“究竟”也是要经历位次,破除九品无明,然后成佛的。密教的三种即身成佛是︰{1}理具成佛,理不是指真如实性,而是指无尽庄严的条理,宛然具足;{2}加持成佛,是由三密加持自身本有的三部──佛部、莲花部、金刚部──诸尊速疾显现;{3}显得成佛,是三密成就,如实证得。而这三种是因果同时,不经劫位,不断烦恼,不转凡身,法然不动的,所以三种都叫即身成佛。显教因为三密不具,五相不具,所以纵然说即此便是,也只是理论而不是事实。
真言宗说即身成佛,是根据三经(《金刚顶经》《大日经》和《五秘密经》)一论(《菩提心论》)一疏(《大日经疏》)一轨(《金刚王菩萨仪轨》)的。《金刚顶经》说︰“修此三昧者,现证佛菩提──若能依此胜义修,现世得成无上觉──应当知自身,即为金刚界,自身为金刚,坚实无倾动,我为金刚身。”《大日经》说︰“不舍于此身,逮得神境通,游步大空位(指法身位),而成身秘密。──欲于此生入悉地,随其所应思念之。”《金刚顶王秘密经》说︰“于显教修行者,久经三大无数劫,(中略)于其中间,十进九退,回向声闻缘觉道果,仍不能证无上菩提。若依毗卢遮那自受用身所说内证自觉圣智法,(中略)由加持威神力故,于须臾顷,当证无量三昧耶,(中略)以不思议法,能变易俱生我法种子。”《发菩提心论》云︰“唯真言法中即身成佛,故是说三摩地法,于诸教中阙而不书──若人求佛慧,通达菩提心,父母所生身,速证大觉位。”《大日经疏》云︰“行者以此三方便,自净三业,即为如来三密之所加持,(中略)不复经铝数,修诸对治行,如远行人,乘羊去者,久久乃到,马则差速,若乘神通人,于发意顷便至所诣。”《金刚王轨》云︰“不知此瑜伽速成佛法,于三大阿僧祇劫,忍苦修行,不到无上菩提,我愍此故,(中略)略说三摩地仪轨。”
“六大无碍常瑜伽,四种曼荼各不离,三密加持速疾显,重重帝网名即身。法然具足萨婆若,心教心王过刹尘,各具五智无际智,圆镜力故实觉智。”这二项八句,相传是惠果作的,又说是八祖相承的,但弘法大师的《即身义》说︰“唐大阿阇黎作颂成立此义。”可知是惠果作的了。这八句颂,可以说坡身成佛的道理。第一颂四句,说明“即身”二字,又是说明“加持即身成佛”。第二颂说明“成佛”二字,前三句说明“理具即身成佛”,末后一句说明“显得即身成佛”。
第一颂的大意是︰一切有情,本来具备六大(体大)四曼(相大)三密(用大)的功德,法身如来也不外这三大功德。所以当行者住在“三密瑜伽”的时候,就为大日如来的加持威力所摄受护持,同时也就是行者发动了自身本具的功德,因此行者的体相用三大和如来的的体相用三大,互相加持,互为感应,融会摄入,而就在行者的肉体上显示出如来的庄严法相。行者现前的身子全为如来功德所现,所以叫“即身”。
第二颂的大意是︰我们凡夫虽然也和如来一样,法然具备着萨婆若(一切智),五智,无际智,但因迷惑所障蔽,所以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不能自觉和实现。只有修“瑜伽三密观”时,依如来加持感应之力,仿佛在一个大圆镜中森罗万象,明白地映现出真实的相状,使我们显得了和佛一样的功德,所以叫“成佛”。
真言宗根据《大日经》和《金刚顶经》成立“六大缘起”的说法,也就是成立了即身成佛的理论。《大日经疏》说︰“我觉本不生,出过言语道,诸过得解脱,远离于因缘,知空等虚空。(中略)我即同心位,一切处自在,普遍于种种,有情及非情。阿字第一命,□字名为水,啰字名为火,□字名为风,佉字同虚空。”这两个颂文,说明六大的实体──种子字,由种子字产生六大的──形、色、性类。分析如下︰
(1)“我觉”和“我即同心位”︰这是说“识大”。识大是具足五大所有的形、色、性类的五智、九识、心王、心数等的。
(2)“本不生”和“阿字第一命”︰“本不生”是“阿”(a)字的解释,阿字是“地大”的种子字,形色的表现是方形,显色的表现是黄色,性类是坚(固体),业用是任持。
(3)“出过言语道”和“□字名为水”︰“离言说”是“□”(va)字的解释,“□”字是“水大”的种子字,形色是圆,显色是白,性是湿(液体),业用是摄取。
(4)“诸过得解脱”和“啰字名为火”︰“过患不可得”是“啰”(ra)字的解释,“啰”字是“火大”的种子字,形色是三角,显色是赤,性是暖(光热),业用是成熟。
(5)“远离于因缘”和“□字名为风”︰“因业不可得”是“□”(hūm)字的解释,“□”是“风大”的种子字,形色是半月,显色青,性是动,业用是长养。
(6)“知空等虚空”和“佉字同虚空”︰“等虚空”是“佉”(kha)字的解释,“佉”字是“空大”的种子字,形色是团形,显色是黑色,性是无碍(伸长性),业用是转换。
因为以上的六大,是普遍于一切有情、非情、体性广大,所以称为“体大”。由此体大,生出四种曼荼罗的“相大”和三密的“用大”,所以经上又说︰“能生随类形,诸法与法相,诸佛与声闻,救世因缘觉,(中略)众生器世间,次第与成立。”一切宇宙现象都包括在四种曼荼罗之内,所以叫“四曼相大”。四种曼荼罗是︰
(1)大曼荼罗︰就是五大所成的情与非情,乃至彩绘的诸尊相好,统称“大曼荼罗”。
(2)三昧耶曼荼罗︰是五大所成的种种形相,乃至诸尊的印契标帜等,都称“三昧耶曼荼罗”。
(3)法曼荼罗︰一切五大所成的声响,乃至诸尊的种子字真言,一切经论文义等,都称“法曼荼罗”。
(4)羯磨曼荼罗︰一切动作,乃至诸尊的威仪事业,都称“羯磨曼荼罗”。
一切业用都包括在三密之内,所以叫“三密用大”。三密是︰
(1)身密︰手作印契及四威仪等一切动作的事业。
(2)语密︰口诵真言及一切言说等。
(3)意密︰心观本尊及随事起念等。
《金刚顶经》说︰“诸法本不生,自性离言说,清净无垢染,因业等虚空。”这四句也是说明六大,和《大日经》所说相同。应该注意的是︰真言宗所说的六大缘起,并不同于“数论”外道等认为是万有的元素,而是以六大标识着六个方面的象征,所以处处提示著「阿字本不生”,而一切种子字里面,也都含蓄著「不可得”的道理。“六大”有“法然六大”(实在界)、“随缘六大”(现象界)之分。法然六大为“称性”的六德,譬如地有坚德,水有湿德,火有暖德,风有动德,空有无碍德,识有了知德。这六德乃是万有诸法实体上所具备的本性,不是我们的感官所能认识得到的,只有本性六德随着因缘条件而显示于现实之上的,才能成为认识的对象,所以叫随缘六大。
法然六大虽然是不生不灭的实体,但它不同于显教“遮情”的说法,认为真如无色无形,不可言说,而是色相庄严具足轮圆的“表德”。倘遇如来的加持力,我们还是能感见得到的,所谓六大法身。
法然六大和随缘六大相对分别能所时,随缘六大不称六大,而称曰四曼、三密。将六大称为体大能生,将四曼相大、三密用大称为所生。因此一切差别现象,都统摄在四曼、三密之中,而其实相则假托于法然六大而存在。综合六大、四曼、三密来观察,不外是一实相的三方面,只因思索上的便利分为三种︰在能生所生的关系上说,它和子由母生的意义是完全不同的,因为体、相、用三大,是在一即三,三即一的关系上存在的。离体别无相用,相用之外,亦无别体。
虽然称为六大缘起,并不等于说,万有从六大缘起而来,因此和显教的解释为“六大种”或“六界”的意思又不同。因为缘起当体的“如实”即是六大,而六大的“如实”即反映在万有诸法上,并不是另外有一种东西可作为促进它的力量。所以《即身义》说︰“法尔道理,有何造作,能所等名,皆是密号。”
六大既然是轮圆具足形色性类的,因此它遍事理,包圣凡,《即身义》所谓︰“色法五大,心法五智,心色虽异,其性是同。”并非色心各各独立有一单位,宇宙全体综合为一,即是六大法身(必须注意︰这和“万物皆备于我”的说法又是不同的)。六凡四圣,都是此六大法身的部分显现,而且宇宙间事事物物乃至一微尘,也具六大之德。其一一个体,仍然都看作六大法身,同时,一一六大法身更成为综合统一之体的六大法身。所以十法界当体即六大,六大即万有的本体实相,此外任何皆不存在。因此我们认识全宇宙为六大法界身的时候,我们凡夫也是六大法身,同时又为法界身的一个分身。不认识这一点,菩提心,也就是同体大悲心,是无法发起的。我们真实了悟的一刹那,这一刹那,我们已经不是凡夫迷人,而与遍法界的全体法身合而为一,六大法界身,即宇宙法界身,以全宇宙为一大法界存在。在此全宇宙万有的各个事物现象,都是法界身的缩影,其个个事物,都能完成其他个个事物,且都具足够完成的力量。此个个事物,与全宇宙圆融无碍,自在涉入,此不离彼,彼不离此,成为混融一体,而还保持着十法界的秩序,这样就称为“六大无碍常瑜伽”。
即身成佛的实践方法,就是三密。所谓密,并非隐密不可告人,而是此等法身内证之德,在凡夫尚未认识之前,幽深难测,不能显现它的作用,所以叫密。佛的大悲心,为了使凡夫成佛,将他最捷径的修行经验三密法门,告诉我们。身结本尊印契为身密,口诵本尊真言为语密,意观本尊字种或三形、尊形为意密。用这种方法,可以很快地得到法身三密的加持。凡夫的三密和如来的三密,“入我”、“我入”无二无别,谓之三密相应。因为如来的三密,我的三密,同是六大所成,遍法界无所不至,因此在法性上是平等平等,一相一味,如来的功德庄严,也因为这种加持力量,完成显现到我身上来了,所以叫“三密加持速疾显”。“加持”就是法身和行者的信念互相涉入,融洽无碍,因此不再经三大阿僧祇劫,就是现在父母所生之身,可以成佛,而实践法身大我的活动。这种三密平等加持,譬如一室千灯,四壁加以镜照,只见光光互摄,重重无尽,彼即此,此即彼,而亦此不往,彼不来,不同而同,不异而异,而十法界不相杂乱,譬如帝释天宫里的珠网相似,所以叫“重重帝网名即身”。(持松)
◎附︰太虚〈论即身成佛〉(摘录自《太虚大师选集》下)
(一)绪言
异生性人,自呱呱堕地,我执俱来,由幼而壮,壮而老,老而死,未尝暂离我执。远则田园舍宅,近则衣服饮食,莫不引为我所用;大则世界国土,小则家庭社会,莫不据为我所有。究其立脚之点,实不外乎四大色身,或五蕴身,或六大身也。由有此四大色身为自我──身见──则一切所需求,惟限于此数尺形躯和数十寒暑之内者,谓是实际受用,舍此非其所顾。由此诸佛菩萨大权度生,就其执情,或夺而破之,或予而导之,要皆巧施之方便法,无高下,亦无定实;是以密宗有即身──数尺形躯──成佛,禅宗有立地──数十寒暑──成佛等语。异生不了此假名言句,即于五蕴身上起种种谬见,执为成佛,或见凡小魔外在此五蕴身上现神异相,固执其即身成佛之语,以为彼五蕴身已成佛,则大失诸佛菩萨说法之方便意矣。兹特引为一论。
(二)破谬
甲、破执定肉身之变相为即身成佛之谬︰凡起种种方便,修诸善业而进趣菩提者,惟此五蕴身;起种种谬执,作一切非法而堕诸魔外者,亦惟此五蕴身,以一切施作,皆不离乎身故。如人能由一方法修成一种禅定起神通,即可现出种种异相,若佛相、菩萨相、天魔相、鬼神相等等。而传密教至日本之空海师,相传尝现毗卢佛相,于是彼宗徒牢执此为密宗即身成佛之谬据。殊不知若定执其肉身能现佛相为即身成佛,则诸精灵妖怪亦能现此种种之神异。昔日优婆□多尊者,以狗尸等幻为花鬘,魔王喜而挂之,丑恶难堪,力去不得,诸天亦不能去,乃复请尊者去之,尊者教归依佛法乃为除去。魔王归依已,尊者问︰汝曾见佛,能为我现佛相否?答曰︰能。但尊者见时勿礼。魔时顿现相好庄严佛相,及具威仪诸圣贤相,尊者不觉即从礼拜,其相即隐;事出《付法因缘传》。可见天魔等亦能现佛相、菩萨相,若以其身现佛即是成佛,则︰此魔应是佛,能现佛相故;如汝所执之弘法大师。复次,凡是五通之天仙、神鬼等,亦能现神异相,亦应是成佛;则汝所谓成佛,亦等于成天魔鬼神耳。然其身所以有此现相之能者,以由定发通故;盖一切凡外禅定,皆能现种种神变也。又,若以其身能现佛相谓之即身成佛,则木石能雕成佛相,泥土能塑成佛相,纸墨能画成佛相,则泥土、木石、纸墨皆应是成佛;然此实不过仿造庄严之佛相,起吾人之诚敬而已。敬佛相犹敬佛名,非可执定名相为是成佛也。此等谬执,混同魔外,学佛者不可不破。
乙、破咒印加持各身分为即身成佛之谬︰密教有加持五脏六腑等身分之种种咒印,谓可使现前肉身变为金刚佛体。当修此咒印时,口诵真言,手结密印,心观种字,加持一一身分。然由此令想见此身是法界诸法聚,而法界诸法亦不外我身,固未尝非一观行方便,若即执定此身已非凡体,已成为佛──即身成佛──,则为谬执。究之,此等行法,中国从来之外道教,亦多有之︰如今之同善社等,静中观其身为后天八卦,先天八卦,乃至万物皆备于我等。稍有定力,亦能仿□明见。延命健身,彼等计此为道,冀可成仙;密教若于此执定,与彼何异?故宜破除此种执情也。但此惟破其执,非破其法──咒印──也。
丙、破人佛之身同六大为即身成佛之谬︰东密夸即身成佛为独具之胜义,诘其理由︰则以众生身与佛身同为六大,人身为六大,佛身亦即六大,故即身成佛。据此以为理由,无异言人身是六大,牛身亦是六大,即身成牛;或人身是六大,屎身亦是六大,即身成屎也。盖法界、法性,生佛平等,依平等性,虽可言即身成佛,实则非自非他,非佛非生,荡荡无名也。且依本性而言,一切众生本来涅槃──本即不生──本来成佛,乃为大乘各家之通义,何独窃据为密教之特胜乎?若以一闻密教人身佛身同六大之言为即身成佛者,则彼身未闻密教之前,亦何尝不与佛身同六大乎?岂但与佛身同六大哉!亦未尝不与鬼、畜、矿、植同六大也!然则汝之成佛,亦与成鬼、畜、矿、植同,何足为胜乎?诸愚痴辈,横欲据以求胜,不知六大粗相,凡外同了,佛岂以具六大而谓之佛哉?若执定六大与佛同,谓之成佛,已不知佛为何义;佛且不知,佛云何成?是宜舍其谬执而就正贤哲者也。
(三)显正
甲、身之定义与佛之定义︰梵语“伽耶”,为积聚义,多法积聚谓之身,若世俗所云团体。身,有依持之义,如人身为六大、五蕴法所依止,能持之令不离散;然不仅限于人类及有情类,即一切法聚皆有身义,若名身、句身等。又,法性──即诸法实相──亦曰法身,为诸法所依根本,能持诸法故。唐译《华严》之〈入法界品〉,宋译《华严》为〈入法身品〉,可为明证。世俗惟称肉身为身,义有宽狭。佛为觉者义,具云︰无上正遍之觉者,指清净五蕴或六大之和合假者。觉之性即法性,故佛三身;第一法性身,第二受用身,第三变化身──色等流身。法性身为诸法离言自性,生佛平等。受用身有自受用身、他受用身之别,他受用与变化身为度生所现。惟自受用身可正称之曰佛──无上菩提,与众生不共故。是为身与佛之定义。
乙、即诸法实相身本来圆满成就曰即身成佛──理即佛︰因明立宗,依前陈后陈极成方可依以立为宗体。佛与身义既明,可进讨即身成佛义。诸法实相,虽为佛菩萨二空智所显,然在异生位无二空智时,亦无不恒遍存在,常为一切法根本,遍一切法,生佛平等,在佛为法性身,在异生称素法身,本来圆满成就,无欠无余,故曰即身成佛。此专就理性上言,依天台六即为理即佛。若会通大乘各宗,法性空慧可曰五蕴空寂法性身︰以五蕴诸法本来空寂,所谓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也。法相唯识宗可曰唯识如幻法相身︰以唯识诸法本来如幻,唯识所明,亦不过破空有之执,显其原来如是之幻有而已。东密依六大明体,遍一切法,圆融无碍,而为一切诸法依止。如是一一诸法,亦皆为六大性相,本来成就,可曰六大无碍法界身。至贤首之一真法界身,天台三千性相身等,与诸法实相身,仅名词不同而已。于此理性,不问迷悟,土石瓦砾亦皆平等。此义,昔王宏愿居士与印光法师辩难,余尝发之刊第一年《海潮音》。
丙、彻悟此诸法实相身曰即身成佛──名字即佛︰于前诸法实相身,三千性相身,五蕴空寂身,如幻法相身,六大无碍身等,各各教理名义,或从师学,或读经论,或从善知识参究,一一如理了解,悟同本来圆满成就之如实性,当下与佛无二无别。所谓“消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祇获法身”,是谓名字即佛。前仅本具此理,尚未自知,此已如理了解,故与前理即佛有别。然此与通达位亦不同,通达位已由行断证,此不过由理解悟而已,天台谓之大开圆解。《维摩》云︰“观身实相,观佛亦然”;是谓即从诸法实相身而成如理了知佛。蕅益禅师尝自谓居名字位,故云︰“名字位中真佛眼,不知今后付何人”;亦可知今人能及此尚希也。此与禅宗或同或不同︰或不同者,禅宗得此位之圆解,或已由行证工夫而当在观行位之上也。有此圆解而起圆修,自与无此圆解之支支节节等修行永别,所谓︰“圆人用法,无法不圆”,“拈一茎草作丈六金身”。至此位,即可据佛位,行佛事,故曰即身成佛。成佛信心决定成就,从此起修六度万行,谓之直往菩萨,以无二乘之迂曲为直往,非不历诸菩萨行位。虽二乘断烦恼证真者,亦不及大解凡夫,所谓︰“神通妙用不及尔,说法还须老僧来”也。
丁、即悟修诸法实相身观行相应曰即身成佛──观行即佛︰依前所成如实了解,再进以修习,口能读诵讲说,身能礼拜恭敬,意能分别观察,以至兼行六度,正行六度。在天台,依《法华》判为五品法师位。此所修行,与所悟理相应,是谓观行即佛。若密教之︰口诵真言,手结印相,意观本尊、种子字或形相,陈设香花种种庄严供具,求与本尊三密交相加持,由此行人三密与本尊三密相应,一刹那相应一刹那是佛,一日相应一日是佛,是谓即身成佛──今日传法阿阇黎,最少须在此位;否则,为非法传授──。然此不惟密教有之,若天台止观,贤首法界观,念佛、参禅等各宗,亦莫不有之,惟下手不同耳。由圆悟诸法实相而修到相应时,都可于相应之一刹那,或一日、一月、一年中,曰即身成佛,是谓即悟修诸法实相身,成观行相应佛。此观诸法实相,观色身亦然故;观身实相,观佛亦然故。此观行相应曰即身成佛,故称为观行即佛也。此为观行初相应位。
戊、即悟修诸法实相身而获其效果曰即身成佛──相似即佛︰由前如理了解所起观行工夫,获得定慧神通等效果,可曰即身成相似于佛具福智神通佛。此位《法华》曰六根清净位︰眼能见三千大千世界之色,耳能闻三千大千世界之声,身能变现种种神异,若宝志禅师等现诸神变。南岳慧思禅师,尝谓证居此位。日本空海阿阇黎修大日如来本尊,尝现毗卢佛相,亦当此位。前观行位得之于心,此能现相使人得见,对所成效果曰佛。亦可说︰前理即佛为正因,名字即佛为了因,观行即佛为缘因,三因满足,至此位得相似于佛之相似佛果。相似云者︰依教法起观行之所成就,未入通达位,亲证真如。故此中神变,与外魔凡小不同,全由圆悟所起圆观行力而致。近人执为密教独有胜义,足见其为谬执。
(四)结论
由前破谬,衡之正理(密宗各种事相行轨以教理诠释持为密教秘本),应得如下结论︰本具诸法实相身──与六大无碍身同──曰即身成佛;依诸法实相身而大彻悟,曰即身成佛;悟诸法实相身而观行相应,曰即身成佛;观诸法实相身而现获成效,曰即身成佛。
[参考资料] 《佛教各宗比较研究》《密宗思想论集》(《现代佛教学术丛刊》{70}、{73});神林隆净着‧欧阳瀚存译《密宗要旨》;宇井伯寿《佛教泛论》;《讲座‧佛教思想》第四册〈人间学‧心理学〉。即身成佛义一卷。日本‧空海(774~835)着。略称《即身义》。收在《大正藏》第七十七册。
本书旨在以真言宗立场说明即身成佛的原理与实践,并根据真言宗之教义叙述六大缘起、四曼相即与三密加持等思想。最古的版本为日本‧建长年间的刊本,其后常被刊行。主要注释书有觉鍐《真言宗即身成佛义章》一卷、道范《即身成佛义钞》一卷、赖瑜《即身成佛义显得钞》三卷。
本书古来即有多种异本,今存六部。即(1)《真言宗即身成佛义问答》,(2)《即身成佛义》,(3)《真言宗即身成佛义》,(4)《即身成佛义》,(5)《即身成佛义》,(6)《真言宗即身成佛义问答》;全收在《大正藏》第七十七册中。但是,这些异本被认为并非真是空海所撰。
[参考资料] 《佛典疏钞目录》卷下;《密宗书籍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