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卧佛寺(1)


  位于北京西北二十公里处的西山寿安山南麓。始建于唐‧贞观年间(627~649)。原名兜率寺,历经扩建,宋、元、明各代寺名屡改,历易昭孝、洪庆或永安等名,清‧雍正十二年(1734)定名十方普觉寺,又因寺内有大卧佛,一般皆习称为卧 佛寺。
  寺坐北朝南,在中轴线上分布有牌坊、山门、天王殿、三世佛殿、卧佛殿、藏经楼等建筑。两侧为庑廊配殿,东有斋堂、大禅堂、霁月轩、清凉馆、祖堂,西为行宫院。此中,天王殿是三开间的单檐歇山式灰瓦顶建筑,正中供有弥勒佛,因此又称弥勒佛殿。两厢各有两尊佛像,此即四大天王。殿前东侧有1935年重修佛殿的记文及功德碑,西有无字碑一块。
  三世佛殿为五开间、单檐歇山式黄琉璃剪边绿琉璃顶的建筑,殿中所供奉的三世佛,据传是七世纪中叶始建寺院时的作品,为西山古老雕塑品之一。卧佛殿则为全寺精华所在,殿中央供奉元‧至治元年(1321)铸造的释迦牟尼卧佛,系以五十万斤铜所铸,身长一丈六尺(五点三公尺),高约八十公分,头西足东,面南卧于榻上,东西及后面的须弥座上环立十二尊高约一点二公尺的彩绘泥塑佛像。相传此是释尊临涅槃时在娑罗双树下嘱咐十二弟子的情景。此卧佛之铸造浑朴、自然,展现元代的铸造、雕塑成就,为北京现存最古、最大、最精致的铜卧佛。
  现存殿宇均系和建筑,而寺中佛像除卧佛外,全毁于1966年,现在的佛像系近期重制之泥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