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南三北七
南三北七是隋代智者大师总结当时各家对于佛教所有教判之说的总称。中土判教的起源,凡有两方面︰其一,佛教传来,到南北朝时代的二、三百年间,三藏经典已大致译出。这些教典,在印度出现的时地和因缘各异,而且隶属的部派有别,因而所显的义理互有出入,有空性相等许多学说同时分存并立。此土的学者更从而钻研探讨乃至解释阐明又不一其说,遂愈形其异解纷歧。然而佛教的教义,是在多样之中有它的统一的理体,而学者爬罗剔抉,又可把这些纷歧的教义加以整理,分别归纳作几个范畴,更把它有秩序地配列,统一在体系的组织之下,于是形成一个佛教大一统的构图。这是教相判释发生原因的一面。
其二,由于这时教典略备,学者钻研探讨,各有所崇,思想的体系逐渐成熟,因而逐渐呈现宗派的雏形,像毗昙师、成实师、涅槃师、地论师、摄论师等相继而出。他们把释迦如来一代的教法,依一家的义旨,或者加以时间的配列,或者就教理的浅深加以组织,来剖判解释,以阐明各家在整个佛教当中所占的地位和价值。这是教相判释发生原因的又一面。
给予教相判释以重大启发的,乃是中天竺昙无谶在北凉译出《大般涅槃经》。《涅槃经》卷五以梵语《悉昙章》(成就吉祥章)的字本摩多(母韵)、体文(子韵)为半字,用它比喻声闻乘经;以《毗伽罗论》(声明记论)义理皆足成字为满字,用它比喻大乘经典。又卷十四用从牛出乳,从乳出酪,从酪出生酥,从生酥出熟酥,从熟酥出醍醐,比喻从佛出生十二部经,从十二部经出修多罗,从修多罗出方等经,从方等经出般若波罗蜜,从般若波罗蜜出大涅槃。一方面表示了整个佛教的教义有它的体系,一方面也表示了教义有高下深浅,这可以说是树立了教相判释的典型。所以最先由《涅槃经》的启发而从事教相判释的,至少也可从现存文献上说是涅槃师,特别是道场慧观。慧观是庐山慧远的弟子,后来师事鸠摩罗什,是刘宋时代有名的佛教学者,著有《辩宗论》《论顿悟渐悟义》等书。《涅槃经》在北方译出,后来却在南方盛行,而南本《涅槃》的修订,慧观亦预其列,所以慧观的思想是深受《涅槃》的影响的。据隋‧吉藏《三论玄义》说︰慧观立二教五时的教判,把释迦如来一代的教法大别作顿教、渐教二种,以《华严经》为顿教,以从鹿苑到鹄林所说诸经为渐教。于渐教更开为五时︰以说三乘行果不同诸经为第一时三乘别教,以《般若经》通化三机为第二时三乘通教,以《维摩》《思益》等经为第三时抑扬教(赞扬菩萨、抑挫声闻),以《法华经》为第四时同归教(会彼三乘,同归一极),以《涅槃经》为第五时常住教。一说慧观于顿渐二教外立不定教成为三教,这是由于《胜鬘经》(刘宋‧求那跋陀罗译)、《金光明经》(昙无谶译)的译出而有此看法。《胜鬘》《金光明》不是顿、渐二教所摄而阐明佛性常住,所以叫它作不定教。其次萧齐隐士刘虬在他所作〈无量义经序〉当中把释迦如来一代的教法分作七阶。然而据净影慧远的《大乘义章》说,刘虬也把一代教法大别作顿、渐二教,《华严》等经是顿教,其余是渐教,渐教当中有五时七阶。所谓五时是︰(1)佛初成道为提谓等说五戒十善人天教法,(2)佛成道后十二年中说三乘差别教法,(3)佛成道后三十年中说《般若》《维摩》《思益》等经三乘教法,(4)佛成道四十年后于八年中说《法华经》辨明一乘教法,(5)佛临灭度一日一夜说《涅槃经》,阐明一切众生悉有佛性、法身常住的教法。所谓七阶,是在第二时中更分三阶为拘邻等演说四谛授声闻乘,为中根演十二因缘授缘觉乘,为上根说六波罗蜜授以大乘,和其余四时合成七阶。
教相判释在慧观、刘虬之后,一时称盛。大成天台宗的智顗,在他所说的《法华玄义》当中,网罗这一时代的教判,便概括作“南三北七”。南北之分,据荆溪湛然说︰“南谓南朝,即京江(扬子江)之南;北谓北朝,河北也。”一般作江南三家、江北七家。南地诸师之说侧重佛说法的形式,主要把一代教法加以时间的配列,而以教理的组织辅之。北地诸师之说侧重佛说法的内容,主要把一代教法就教理的浅深加以组织,其中也有参合时间的配列的。
南北诸师的判教互有出入,然而智顗说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基础,就是都用顿、渐、不定三种教相。他说︰“南北地通用三种教相︰(一)顿,(二)渐,(三)不定。华严为化菩萨,如日照高山,名为顿教。三藏为化小乘,先教半字,故名有相教;十二年后为大乘人说五时般若乃至常住,名无相教;此等俱为渐教也。别有一经非顿渐摄而明佛性常住,胜鬘、金光明等是也,此名偏方不定教。此之三意通途共用也。”吉藏《大乘玄论》也说︰“常途诸师,顿、渐、无方三种判教。”实际南三以顿、渐、不定为通相,北七则以顿、渐、圆为通相。兹略述如次︰
(1)江南三家︰在顿、渐、不定三种教相当中,关于顿教及不定教的判释,江南三家大致相同,他们的分别在渐教。
①三时教说︰虎丘山岌师在渐教内更开作有相教、无相教、常住教三时。依他说,佛在《华严经》以后十二年间所说,阐明见有得道的法门,叫做有相教;十二年以后到《法华经》,阐明见空得道的法门,叫做无相教;最后在《涅槃经》的会上阐明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如来常住无有变易,是为常住教。岌师不见于僧传,事迹不详。
②四时教说︰宗爱在渐教内更开作有相教、无相教、同归教、常住教四时。在岌师所判无相教终末的《法华经》,说会三归一,万善悉向菩提,所以特别把它提出来,叫作同归教。此说为梁京庄严寺僧旻(梁‧三大法师之一)所采用。宗爱也不见于僧传。
③五时教说︰齐‧定林寺僧柔、惠次两师,承道场慧观之说,在渐教内更开作有相教、无相教、褒贬抑扬教、同归教、常住教五时。《维摩》《思益》等经,贬抑声闻,褒扬菩萨,所以把它从无相教的终末提出来作为褒贬抑扬教。此说为开善寺智藏、光宅寺法云(智藏、法云是梁‧三大法师中的两位)所采用。
(2)江北七家︰在江北七家中的特点,是开出了圆教。即北魏‧慧光僧统承佛陀扇多之说,把一代教法大别作顿、渐、圆三教,并以《华严》为圆教之初,为后世贤首宗所祖述。
{1}五时教说︰北地某师用刘虬说以《提谓波利经》为人天教,又以《维摩》《般若》两经列为无相教,其余三时和南地相同。其实就是于南地的四时教说加上人天教。
{2}半满二教说︰北魏‧菩提留支说佛说法第十二年以前都是半字教即声闻藏,十二年后都是满字教即菩萨藏。如吉藏《胜鬘宝窟》说︰“从菩提留支度后,大分佛教为半满两宗,亦云声闻、菩萨二藏。”
{3}四宗说︰又慧光一代教法分作四宗︰(a)因缘宗,指说六因、四缘的《毗昙》;(b)假名宗,指说三假的《成实》;(c)诳相宗,指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的《大品经》及三论;(d)常宗,指说常住佛性本有湛然的《涅槃经》及《华严经》。《胜鬘宝窟》也说︰“北土彰于五时,立四宗教,谓因缘、假名及真、不真。”法藏撰《华严经探玄记》说︰“齐朝大衍法师(慧光弟子大衍寺昙隐)等立四宗教︰(一)因缘宗,谓即小乘萨婆多等部;(二)假名宗,谓成实论及经部等说;(三)不真宗,谓诸部般若说即空理,明一切法不真实等;(四)真宗,谓华严、涅槃明法界真理法性等故。”
{4}五宗说︰有师在慧术四宗内,更从常宗中把《华严经》提出,叫它作法界宗。此说是护身寺自轨所采用,净影慧远也采用它。
{5}六宗说︰有师说《法华》《大集》两经,慧光四宗未收,《法华》说诸佛法久后要当说真实,可称为真宗;《大集》说染净俱融,法界圆普,可称为圆宗;其余四宗同前。此说是耆阇寺法凛所依用,凛师也不见于僧传。
{6}二种大乘教说︰又北地禅师立二种大乘教︰(a)有相大乘,(b)无相大乘。《华严》《璎珞》《大品》等经,立十地位次,各说其功德行相,叫做有相;《楞伽》《思益》等经,说真理没有位次,叫做无相。
{7}一音教说︰北地禅师说佛用一音说法,然而众生随着不同的机类而获得不同的理解。如《大乘义章》等说一音教是菩提流支所立。
依智顗《四教义》卷一︰南三以成实师为重点,北七以地论师为重点。这是有相当见地的。如南地诸师中僧柔、慧次及梁‧三大法师都是有名的成实师;岌师及宗爱,依《法华玄义》所说,似乎也是成实师。北地诸师中菩提流支是《十地论》译者之一,慧光是地论师的先行者而他的四宗说是北七当中最足重视的,五宗、六宗所据的《四教义》也是地论师所说。
智在《法华玄义》当中纵横难破南三北七十家之说,但他的化仪四教(顿、渐、秘密、不定)实渊源于南地诸师之说,他的化法四教(藏、通、别、圆)也是基于北地诸师之说而发展的,所以他的教判可以说是集南三北七之大成。(黄忏华)
◎附︰吕澄《中国佛学源流略讲》第八讲(摘录)
智顗判教的基本说法,见于他的晚年著作《法华玄义》的第九、第十两卷,即属于五重解释的最后一重,从“教相”上分析,提出了一家的判教看法。此外,他从玉泉回到天台临寂之前的两年,还应隋炀帝的请求,注释了《维摩经》,此注仍用注《法华经》的方式,分为《玄疏》和《文疏》。在《玄疏》的十卷里也讲到了判教问题。后来有人把判教部分单独抽出,改题为《四教义》(四卷)另行。此外,还有《四悉檀义》《三观义》相合构成一个体系的三书。从上面有关著作看,他在进行判教时,首先对过去各家的说法作了考察,把它们分为十类,名曰“异解”,以区别于自己的看法。异解从地区上分,南方有三家,北方有七家,简称为“南三北七”。“南三”是在顿、渐、不定三类分别上形成的不同说法,都是对渐教的次第看法有异。第一家是虎丘岌师,认为渐教有三种︰
(1)释迦成道以后的十二年中所说的“有相教”,讲诸法实有。十二年是根据《十二游经》的说法。经中简略说明了十二年内所进行的教化事实,内容都属于小乘,因此说它是“有相”。
(2)十二年以后,释迦讲大乘经,从《般若》《维摩》直到《法华》。此说根据即在《法华》,经中讲到以前的佛说都属于方便,只有《法华》才是究竟之说。这一类大乘经都偏重于讲空、无自性,所以叫做“无相教”。
(3)佛的最后说法《涅槃经》。经内有明文,指出是在将要涅槃时所讲。此经特点在于提出常、乐、我、净的说法,一反以往之讲无常、苦、无我、不净,所以叫做“常住教”。以上是三教说。
第二家宗爱法师(行事不详),据三教说在“无相教”与“常住教”之间,分出《法华》为“同归教”,这样,成了渐教的四教说。《法华》融摄了三乘的区别,会三乘为一乘,所以谓之同归。梁代三大师中的庄严僧旻,也同于这一提法。
第三家是定林的柔、次二师,又在四教上加了一教,构成了渐教的五教说。即在“无相教”与“同归教”之间,分出《维摩》《思益》等经,作为《法华》会归三乘的预备阶段。诸经对二乘作了批判,对菩萨乘则加以赞扬,其中有褒有贬,有抑有扬,故谓之“抑扬教”。梁代三大师中的开善智藏、光宅法云两家也用此说。如上所述,南三的说法比较有系统,也比较简单,实际上都是从三教之说发展而成。
“北七”比较复杂。
(1)最初南方的渐教五教说北传后,北地师(人名不详)作了一些改动。他们认为佛成道后,首先为提谓、波利二人说过“人天教”,所以在“有相教”之前应加上这一教;又认为《维摩》等经也讲无相,可以包括于“无相教”之内,不必另立“抑扬教”。这样一增一删,就构成了北地师的“五教”说。
(2)地论师菩提流支另有一种看法,可称之为“二教说”。他不讲顿、渐、不定三类分法,也不讲渐教的次第,而是根据《涅槃经》〈如来性品〉采取了二类分法。经中有个比喻,在小儿启蒙识字时,先教半字,后教满字,半字就是小乘教,满字就是大乘教。以此为判教标准,则佛在十二年内讲的都是半字教,其后都是满字教。
(3)地论师佛陀扇多、慧光,判佛教为四宗︰开始为“因缘宗”,即小乘有部所讲的各种毗昙,以四因六缘为其主要理论。其次“假名宗”,这是成实师讲三假。第三“诳相宗”,此为《大品》《三论》,讲诸法为虚诳。第四“常宗”,此为《涅槃》《华严》等经。地论师推崇《华严》,所以把它作为判教中最后的说法。
(4)护身(寺)自轨(也称大乘师)在前四宗基础上另提出了“五宗”说。认为《涅槃》与《华严》也可分开,《涅槃》叫做“常宗”,《华严》地位更高,应名“法界宗”。
(5)耆阇(寺)凛师(行事不详)主张“六宗”,即在前五宗基础上分出《法华》,以此经讲“真实”是最后说法,应独立为“真实宗”,他又认为《华严》《大集》一类的经,讲染净圆融,应改称为“圆宗”。
(6)是北方的禅师,认为只分“有相”、“无相”两类就行了。《华严》《般若》《璎珞》讲修道时都有顺序次第,如《华严》讲十地,《般若》也讲十地,《璎珞》分四十二个层次等,各有一定范围、一定的相可说,所以叫做“有相”。另外,如《楞伽》不讲次第,而是讲顿,可以叫做“无相教”。
(7)其他一些禅师认为,佛教并无各种区别,不过听法的人理解上有差异,“一音异解”而已。因此他们的判教成为“一音教”。
以上是智在判教时先分析旧说举出的“南三北七”。他接着予以批评,以为这些判教不能说全无根据,例如,南方的五时就是由《涅槃》中得到启发的。《涅槃》〈圣行品〉(凉译卷十四)经文中以牛乳五味作比喻︰牛乳可以炼成酪,由酪而生酥、熟酥、醍醐,以此说明佛法也有五重层次︰十二部经出修多罗,修多罗出方等,方等出般若,般若出涅槃达到最高的阶段。此外,在〈如来性品〉(卷九)中还有半字、满字的比喻。尽管如此,但他们以顿、渐、不定等来判教,不论是内容或形式,与佛经出现的次第都有矛盾。比方说十二年内佛讲的都是有相教,而《央掘魔罗经》是佛成道六年后说的,其中就已讲无相教,不是有了例外吗?再如,说小乘经是有相教,主要指四阿含,但是《长阿含》〈游行经〉(性质类似《涅槃经》)中叙述佛的说法一直到晚年,怎能算是有相教呢?根据研究,智顗认为“五时八教”的判释才是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