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华严寺(1)
(一)位于山西省五台山︰系贤首大师法藏于唐‧景龙年间( 707~710)奏请兴建的五华严寺之一。日僧圆仁尝至此寺参访。寺内菩萨堂院供奉文殊菩萨像。北宋初年重修,惜今已废绝。
(二)位于山西省五台县台怀镇︰今称显通寺。相传创建于东汉明帝永平年间(58~75),原名大孚灵鹫寺。唐代,改称大华严寺。华严宗四祖澄观尝至此寺讲华严宗旨。相传日僧圆仁参访本寺之际,寺内盛行天台学。明太祖时,改称今名。
(三)位于山西大同城内西南︰始建于辽‧清宁八年(1063),为辽金时代华严宗重要的寺院之一。寺内奉祀诸帝后的石、铜像,兼具皇室祖庙性质。辽‧保大二年(1122),寺内部分建筑毁于兵火,后又重建。至元代初年仍不失为云中(大同雁北一带)巨刹。明初,寺被没收为官产。宣德(1426~1435)、景泰(1450~1456)年间重修,补塑佛像,中兴寺运。明代中期以后,分上、下二寺,各开山门,自成格局。1963 年又将上下寺合为一寺,统称华严寺,但仍各以一殿为中心。
上寺又称上华严寺,始建于辽,于金‧天眷三年(1140)重建;以大雄宝殿为主,分为两院,有山门、观音阁、地藏阁等。下寺又称下华严寺,以建于辽代的薄伽教藏殿(为贮存藏经的殿堂,故名)为中心,保存有辽代塑像、石经幢等。寺中主要殿宇均坐西朝东,可能与契丹族崇拜太阳,以东为上的宗教信仰和居住习惯有关。
上寺的大雄宝殿,为辽金时期木造建筑中最大的一座,殿内四壁满绘壁画,顶部有天花板彩画,皆清代颇具特色之作;殿中所供五方佛的中间三尊木雕像,系明‧宣德二年(1427)了然禅师募造,侍立其两侧的二十诸天像,造型别具一格;殿南部尽头尚有明代成化(1465~1487)、万历年间(1573~1620)的碑刻,为研究明代大同城楼结构及华严寺历史的重要资料。下寺的薄伽教藏殿,结构严谨,风格古朴,殿内天花藻井及佛像后网目纹背光,均为辽代遗物;殿壁四周有存放经卷的橱柜,称为壁藏,内存有明、清两代藏经一千七百余函、一万八千余册。殿内并有“大金国西京大华严寺重修薄伽教藏殿记”碑,为今日研究及考证华严寺历史的珍贵资料。
此外,寺内另附设大同博物馆,陈列雁北、大同地区所发掘的历史文物。
(四)位于陕西长安少陵原的半坡上︰创建于唐‧贞观年间(627~649),一说建于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为我国华严宗的发源地。清‧乾隆年间(1736~1795),寺内殿宇因山崩而流失,今仅存砖塔两座。东为华严宗初祖杜顺墓塔,方形七层,高约十三公尺,塔上镶有石刻“严主”二字,第三层有“无垢净光宝塔”六字刻石,塔下有唐‧大中六年(852)所刻的“杜顺禅师碑记”,现移至碑林保存。西为华严宗四祖清凉国师(澄观)塔,六面五层,高七公尺,塔身已向北倾斜,第二层有“大唐清凉国师妙觉之塔”刻石。
(五)位于山东崂山东部华严山麓︰背倚大山,面临深涧,为崂山唯一的佛寺。系明‧崇祯时即墨人黄宗昌所捐造,初名华严庵、华严禅寺。原址在今之西山,后毁于兵火。清初僧慈沾重建于现址。顺治九年(1652)动工兴建,康熙二十七年(1688)完成。1931年改称华严寺。寺内有藏经阁、大悲殿等堂舍,后屡遭破坏,现仍在维修中。寺西南有那罗延窟,窟内可容百余人,四壁陡立,顶部有圆孔可透天光。寺西有塔院,内有九级砖塔,为该寺第一代住持慈沾之墓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