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十八不共法


  指十八种不共通法。谓不通声闻、缘觉,唯佛或菩萨所独有的十八种特殊能力。分述如下︰
  (一)佛的十八不共法︰具称十八不共佛法。又依大乘教与小乘教所说,有不同的内容。
  (1)大乘教所说︰据《大品般若经》卷五、《大智度论》卷二十六、《大乘义章》卷二十(末)、《法界次第》卷下等所述,是指{1}身无失︰谓佛自无量劫以来,常用戒定、智慧、慈悲等修其身,诸功德圆满,一切烦恼皆尽。{2}口无失︰谓佛具无量智慧辩才,所说之法随众之机宜使皆得证悟。{3}念无失︰谓佛修诸甚深之禅定,心不散乱,于诸法之中心无所著,得第一义之安稳。{4}无异想︰谓佛于一切众生平等普度,心无简择。{5}无不定心︰谓佛之行住坐卧常不离甚深之胜定。{6}无不知已舍︰谓佛于一切诸法皆悉照知而方舍,无有了知一法而不舍者。{7}欲无减︰谓佛虽具足一切功德,而于诸法志欲常不息,度脱众生心无厌足。
  {8}精进无减︰谓佛之身心精进满足,常度一切众生,无有休息。{9}念无减︰谓佛于三世诸佛之法,常念持而无所缺减。{10}慧无减︰谓佛具一切智慧,无量无际不可尽。{11}解脱无减︰谓佛远离一切烦恼执着,具得有为、无为之解脱。{12}解脱知见无减︰谓佛于一切解脱中,知见明了,分别无碍。{13}一切身业随智慧行、{14}一切口业随智慧行、{15}一切意业随智慧行,此三者谓佛造作身口意三业,均先观察得失,伴随智慧而行,故皆无过失而利益众生。{16}智慧知过去世无碍、{17}智慧知未来世无碍、{18}智慧知现在世无碍,此三者谓佛之智慧知过去、未来、现在三世事,通达无碍。
  关于此十八不共法,《大智度论》卷二十六谓其中身口无失、身口随智慧行是色蕴之摄,无异想是想蕴之摄,无不定心是识蕴之摄,余为行蕴之摄,皆在四禅中。
  除了上述的十八种不共法,《贤劫经》卷五又另举“定无失”,合为十九种。而《瑜伽师地论》卷七十九、《显扬圣教论》卷四、《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十四、《翻译名义大集》、梵文《法集名数经》等则就前述十八种名目稍作增删。此外《大智度论》卷二十六又列举另一系统的十八不共法(一切智、功德无量、大悲、智慧中自在等等),但龙树菩萨认为它们并非三藏中之说,且不见于其它经典,推测是诸论师撰集经中赞佛功德而成的,故不予认同。
  (2)小乘教所说︰依《大毗婆沙论》卷十七、《俱舍论》卷二十七等所述,是指佛的十力、四无畏、三念住及大悲。所谓佛的十力,是{1}处非处智力,{2}业异熟智力,{3}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4}根上下智力,{5}种种胜解智力, {6}种种界智力,{7}遍趣行智力,{8}宿住随念智力,{9}死生智力,{10}漏尽智力。
  四无畏,又称四无所畏,指{1}一切智无畏,{2}漏尽无畏,{3}说障道无畏,{4}说尽苦道无畏。三念住是{1}于恭敬听闻者住平等心,{2}于不恭敬听闻者住平等心,{3}于恭敬听闻者与不恭敬听闻者住平等心。
  依《大智度论》卷二十六所言,十力、四无畏等原本散见于诸部阿含,至迦旃延尼子才总合为十八不共法。由此可知,此说主要是流传于说一切有部。
  (二)菩萨的十八不共法︰根据《宝雨经》卷四,是指(1)行施不随他教,(2)持戒不随他教,(3)修忍不随他教,(4)精进不随他教,(5)静虑不随他教,(6)般若不随他教,(7)行于摄事能摄一切有情,(8)能解回向,(9)方便善巧为主,自在令一切有情有所修行,复能示现最上乘令得出离,(10)不退大乘,(11)善能示现于生死涅槃而令得安乐,言音善巧能随世俗文同义异,(12)智为前导,虽现前起种种受生,而无所作离诸过失,(13)具足十善身语意业,(14)为摄诸有情恒不舍离,常能忍受一切苦蕴,(15)能为示现一切世间之所爱乐,(16)虽于众多苦恼愚夫及声闻中住,而不忘失一切智心,如宝坚固清净庄严,(17)若受一切法王位时,以缯及水系灌其顶,(18)能不舍离诸佛正法示现悕求。
  又根据《自在王菩萨经》卷下(同本异译的《奋迅王问经》卷下)及《大乘义章》卷十六所述,菩萨十八不共法的前九法是指六度及身口意业所作殊胜,其后的(10)为不因他故自然能知一切世间五明处等;(11)为以大悲心常为众生广治诸病,后授涅槃不为利养;(12)为不愿世间释梵诸王而常具受;(13)为于好国土放逸之处能教众生修习亦念;(14)为种种恶人于菩萨所不能加害,若见菩萨心则清净;(15)为有诸众生不信三宝,若见菩萨则生信心;(16)为天龙鬼神人非人等,若见菩萨即生师相礼事供养;(17)为于一切处为尊为导,化诸众生断恶修善,生天解脱;(18)为随所修习菩提分法,具足神通,魔不得便。
  除上述所谓十八不共法外,《十住毗婆沙论》卷十〈四十不共法品〉、卷十一〈四十不共法中善知不定品〉又别举了佛的四十不共法及四十四不共法,而《菩萨善戒经》卷九〈毕竟地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品〉,以及《瑜伽师地论》卷四十九〈持究竟瑜伽处建立品〉更将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随好、四一切种清净、十力、四无所畏、三念住、三不护、大悲、无忘失法、永害习气、一切种妙智合称为百四十不共佛法。至于菩萨方面,新译《华严经》卷五十六〈离世间品〉则有所谓菩萨十不共法,但内容与《宝雨经》所言大同小异。
  [参考资料] (一)《杂阿毗昙心论》卷六;《顺正理论》卷七十五;《阿毗达磨藏显宗论》卷三十五;《法界次第初门》卷下之下;《华严孔目章》卷二、卷四;《放光般若经》卷四;《大方等大集经》卷五、卷六;《大乘法相宗名目》卷二(下)。(二)旧译《华严经》卷四十;《华严经探玄记》卷十七;《华严五教章》卷一;《华严五教章指事》卷上(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