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北寺塔
江南第一木塔。位于江苏苏州市北寺内。北寺,又称北禅寺或北禅院,为苏州最古老的佛刹。相传创建于三国东吴‧赤乌年间(238~251),系孙权之母吴太夫人(一说乳母陈氏)舍宅成立的寺院。初名通玄寺,唐代改称开元寺,后改为报恩寺。明‧永乐年间(1403~1424)始称北禅院,又称北寺。五代时,始于寺中建塔,高十一层;北宋时大修,塔改为九层,后因金人入侵而毁圮。南宋‧绍兴二十三年(1153)重建。此后,元、明、清历代屡有增修。
北寺塔为砖木结构的楼阁式佛塔,高七十六公尺,八角九层,重檐复宇,翼角翚飞,巍然屹立,气势雄伟,为苏州诸塔之冠。其东侧有明代重建的观音殿,由于该殿以楠木建造,故又称楠木观音殿;殿内有数十幅彩绘,画工细腻,色彩调和,画风独树一格。此外,北侧有元末浮雕式的精致石刻“张士诚记功碑”,南面正门有明代石柱木构牌楼与门厅,均为重要文物。
[参考资料] 《苏州府志》卷三十九;《大明一统志》卷八;《大清一统志》卷五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