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北周武帝(543~578)


  北周第三代皇帝。复姓宇文,名邕,字弥罗突。宇文泰的第四子。孝闵帝(宇文觉)创建周朝时,任大将军。及明帝(宇文毓)继位,任大司空,参议国家大事。武成二年(560),奉明帝遗诏承袭帝位。帝重儒术,信谶纬,依还俗僧卫元嵩与道士张宾的建议,先后七次集众讨论三教优劣,又令群臣论道、佛二教的先后、深浅、同异等,欲藉此废斥佛教。
  建德三年(574),又欲废佛,命张宾辩挫沙门,结果张宾反为智炫所屈。帝虽亦无法驳难,仍下诏废佛、道二教。分寺观、塔庙予王公贵族,并令沙门、道士还俗。建德六年,进兵北齐,攻占邺都,复降旨悉毁齐境佛教,改寺刹为宅第,敕令近三百万名僧徒还俗。佛教史上称此浩劫为周武法难。
  ◎附︰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十四章(摘录)
  武帝平齐之明年,六月崩御。宣、静二帝继位,复兴佛法(参看《广弘庚》叙任道林事及《周书》〈本纪〉)。邺城有故僧人王广明者,上书驳卫元嵩毁法表文(详载《广弘明集》),可见当时人士,认元嵩之奏,乃灭法之主要动力也。宣、静二帝之复教,疑实出丞相杨坚之意,故佛法再兴,实由隋主也。按建德法难,为期虽短,而政令至为严酷。北方寺像,扫地悉尽。僧徒流离颠沛,困难莫可名状。或以身殉法,或隐迹尘俗(《续僧传》载北周之费长房、昙崇、法纯、静端、道宗、法详、僧渊、智藏,北齐之法上、灵裕、昙荣,均外还俗,而内守道),或遁匿山林(北周之昙相、静渊、普安、法应、法藏、静蔼、道判,北齐之慧藏、慧瑱、僧邕,均避匿山林,又志念逃匿海隅),或入通道观(如彦琮、任道林、普旷等,均为通道观学士)。及大法复兴,经像赖其保存,塔寺由其修复。而终南、太白尤为周末僧人聚居之所,至隋唐而郁为佛教重镇,华严宗由斯托始。此外释子多南奔陈朝(北周之慧海、法彦)。最重要者,北齐学僧昙迁、靖嵩逃至江南,得习《摄论》(法侃、慧迁亦北方十地学者,至南方学《摄论》)。智者大师谓亦因毁法南下(据隋‧柳顾言禅师碑文)。前者乃法相宗之先河,后者奠天台宗之基础。而《楞伽》禅法亦疑在此时南趣。此宗兴起,原在嵩岳。二祖以后,乃移江北。夫自魏孝文以后,南方僧人尝来北方。周武毁法,北方僧人,又驱而之南方。于是学术交流,文教沟通,开辟隋唐一统之局势,而中华佛教诸大宗派亦于是酿成焉。
  [参考资料] 余嘉锡北周毁佛主谋者卫元嵩〉(《现代佛教学术丛刊》{5});野村耀昌《周武法难の研究》;冢本善隆《北朝佛教史研究》;佐藤达玄《中国佛教における戒律の研究》;常盘大定《支那佛教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