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化地部


  小乘二十部之一。又作正地部、教地部、弥沙塞部、大不可弃部。据《异部宗轮论》所述,此部系于佛灭第三百年中,由上座部系之说一切有部分出。但据南方佛教所传,此部系从上座部直接分立。《异部宗轮论述记》(卍续83‧440上)︰
  “此部之主,本是国王,王所统摄国界地也,化地上之人庶,故言化地。舍国出家,弘宣佛法,从本为名,名化地部。真谛法师云︰正地部本是王师,匡正土境,舍而弘法,故言正地。亦稍相近。”
  化地一派的的教义,其本宗同义所倡与末宗异义略有不同。其中,本宗同义提倡“过未无体说”,属于大众一派的教系。然而大众部本宗虽提倡无过去及现在,但不许色心有为法的转变相续。至其末宗,谈心、心所虽无转变,但色根大种于一期之间暂住相续,故有转变义。而化地一派,不但认为色根大种有转变,心与心所亦有转变相续义。此种心、心所法转变的思想,即是化地部的特质所在。此外,化地末宗异义则继承说一切有部的教说,而主张“三世实有说”。
  此外,化地部之本宗主张“无中有说”。末宗则立“有中有说”,或“亦有中有”,谓一切法处皆是所知,亦是所识。就不相应法而言,化地部主张“不相应行体无”,同时,其本宗将随眠列属不相应,末宗则说随眠自性恒居现在。
  有关对本体论的见解,化地部本宗立九无为法,即择灭、非择灭、虚空、不动、善法真如、不善法真如、无记法真如、道支真如、缘起真如等九种。其中前三种及最后二种与大众部的无为思想相同。在世间观方面,认为“有世间正见,无世间信根”。于四圣谛,主张一时现观,如见苦谛时,能见诸谛。至于四圣谛的退不退,主张预流果有退,诸阿罗汉定无退。在佛陀观方面,提倡“僧中有佛”的思想,因此认为供养现在的僧伽,比供养历史上的佛陀,其福业更大。并以为佛与二乘皆同一道,同一解脱。其他,也主张异生不断欲贪瞋恚,外道不能得五通,天中无住梵行者、无出世静虑等等。
  此部所持的律藏,即《弥沙塞部和醯五分律》三十卷。另依《舍利弗问经》所载,可知此部僧众穿着青衣。
  [参考资料] 《文殊师利问经》卷下;《毗尼母经》卷五;《佛本行集经》卷二;《十八部论》;《部执异论》;《印度部派佛教哲学史》;静谷正雄《小乘佛教史の研究》第七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