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化制二教


  南山律宗对于教相的判释。该宗把释迦如来一代的教法区分作化制二教。化教是说如来教化众生令得禅定及智慧的教法,在三学中是定慧法门,在三藏中是经论二藏,如“四阿含”等经,《发智》、“六足”等论。泛说因果,通化道俗,所以叫作化教。制教是说如来戒饬众生控制行为的教法,即诸律中所诠的戒学法门如《四分》《五分》《十诵》等律。说诸律仪、唯制内众,所以叫作制教。化制二教又叫作化行二教,如《四分律比丘含注戒本疏》卷一说︰“今以化行二教用分诸藏。”又《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卷上说(大正40‧174b)︰“一代时教,总归化行。”其次,南山律宗更把化教就其义理的浅深判作性空教、相空教、唯识圆教三教,又把制教就四分律学各家的戒本论分别判作实法宗、假名宗、圆教宗三宗,这是南山律宗独有的教判。
  化教三教中,性空教是说一切诸法性空无我的教法,此中包括“四阿含”等经及《俱舍》《成实》等论。一切小乘,是把一切诸法用破析的方法来说明“人”、“法”无我,这就是“析色明”,所以叫它作性空教。
  相空教是说一切诸法本相是空的教法,此中包括诸《般若经》和这一系统的大乘论部,是直就常人所执着的人、法本身由缘会而生这一现象来说明空无相之理,这就是“当体即空”,所以叫它作相空教。
  唯识圆教是说一切唯识性相圆融的教法,此中包括《华严》《楞伽》《法华》《涅槃》《摄论》等大乘经论,是将一切诸法里面的外境看成本来无实,全归唯识,从而起行也属菩萨的甚深妙行,所以以它作唯识圆教。
  此三教中第一性空教,和慈恩宗三时教判中第一时有教的多分相当;第二相空教,和慈恩宗的第二时空教相当;第三唯识圆教,和慈恩宗的第三时中道教相当。四分律宗原当性空教一分,但道宣律师意欲成立三学圆融无碍,新以判属唯识圆教。
  制教三宗是本于四分各家对于戒体的不同解释而判断的。依《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等所说,戒体,是弟子从师受戒法时所发得而领纳在心胸中的法体,即由授受的作法在心理上构成一种势力而有防非止恶的功能。此中戒体旧译叫做“无作”,新译叫作“无表”。唐以前的四分律师本来受《成实论》学说的影响。以戒体为非色非心的“不相应行法”,法砺的相部一系便完全依此立说,以“无作”为非色非心,唱非色非心戒体论。怀素的东塔一系,却相信《俱舍论》所说,以无表业为色法,唱色法戒体论。道宣的南山一系于《四分律》表面也按照《成实论》所说,立非色非心戒体。然而依道宣的本意,《四分律》通于大乘,还依唯识宗的义旨,以第八阿赖耶识中的种子即“发动思”的种子为戒体,而唱心法戒体论。由于四分律各家对戒体解释不同而判制教二宗︰
  (1)实法宗︰又作有宗,指说一切诸法实有的萨婆多(说一切有)部等,此宗以戒体为有实质的色法,如同《俱舍论》所说。
  (2)假名宗︰又作空宗,指说一切诸法唯有假名的昙无德(法藏)部等,此宗以戒体为非色非心的不相应行法,如同《成实论》所说。
  《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疏》卷十五合释以上二宗,说《成实》所说正和昙无德《四分律》相通,而《杂心》《俱舍》所说是解释萨婆多《十诵律》。
  (3)圆教宗︰又作圆宗,指说一切诸法实唯有识的唯识圆教等,此宗以戒体为心法的种子,如《法华》《涅槃》《楞伽》等经,《摄大乘》等论所说。
  四分律宗正和假名宗相当,然而道宣律师意欲由《四分律》成立一乘圆顿的妙戒,所以在三宗中也把四分律宗判属圆教宗。
  化制二教的教判,是于唯识宗有其渊源的。道宣很早便参加玄奘法师领导的译场,掌笔受润文的任务,受玄奘学说的影响很深,所以在化教中,配合《解深密经》的三时立三教,而以唯识为圆教,又在制教中以心法中的种子为戒体,从而力说《四分律》通于大乘。(黄忏华)
  ◎附︰续明《戒学述要》上篇三〈化教理善与制教戒行〉(摘录)
  (一)依三藏三学立化制二教
  戒法有大乘与小乘的两类,同属于三藏中的律藏。这是就三藏所诠教法的性质不同而得名的。如云︰“依增上心论道是素怛缆,依增上戒论道是毗奈耶,依增上慧论道是阿毗达磨。”而大小乘各有其所宗依的三学,三学内容之浅深、广狭虽有不同,然若论三学之性质,仍归一致。且小乘三学为大乘三学的阶梯,由于运心不同,致行分大小,倘按之于所行之法,初亦无显著之差异。故就三学论道,各有特胜以论︰则经论所诠定慧法门,乃是“随方摄化,应缘接物,宣演教观”,而令众生如说修行者。律藏所诠净戒法门,则为“诸清净众,一界依栖,六和水乳,同一布萨,同一羯磨”,净治身心,以为定慧之基础者。经论偏于“明心显理,是故心业以理为宗。律藏约事辨行,故身口业,以事为宗”。经论以理为宗者,理善虚通,可无间于古今中外男女僧俗,只要依法修行,定慧功成,皆可契理证悟。若逆理而行,统名曰迷。是以悟有巧拙,三乘圣贤,以是而分;迷有浅深,三界五趣,由之以判。然则迷悟由心,心不自悟,必假事缘。事缘虽多,首在持戒,故如来制戒,以事为宗,事行所显,厥为身口,身属色,色正而后心端,久之则由心发色,纯淑自然,乃至色心一如,表里一致,方为佛法大人之行。是以佛敕登具比丘,五夏学律,自此以后,方任听教参禅,故知欲宏经论,必须依律;欲得定慧,必先持戒。以戒为根基,定慧之功行方高,以律为凭借,经论之宏敷乃正。南山道宣律师,原本此意,立化制(亦名化行)二教,以判摄如来一代时教,而以戒为宗,认为必须先持戒以制禁业非,然后方堪用定慧而伏断烦恼。三学次第,以戒居首,实有所以。倘戒本不固,纵有定慧,亦终成魔业!故三藏所诠,不越三学,行者进德修业,依戒为基,始能登高致远。此固无间于大乘小乘,以“三学次第,理数必然,乖越常模,去道全远”!此为就三藏三学以明增上戒学的重要,故从入道次第而言,制教重于化教,戒学先于定慧。此虽为一途之说,然按诸圣教,实有本有据。
  (二)化制二教之范围与楷定
  泛明律学,既可通大小,然若云制教,则犹须简别。大乘律学,虽别于经论,或如来散说,或菩萨辑治,然就其性质,仍属于化教所收。菩萨戒法以菩提心为本,七众通受,其中持犯开遮,轻重受舍,均有别于声闻律制。故不仅十善、五戒、四宏、六度,一切观行,是化教业,即大乘律仪,乃至声闻乘之五戒、八戒、十戒,皆是化教所收。唯具足戒,方得制教之名。因为十善、四宏,劫初便有,人虽行之,不能超越世境。五、八、十戒,亦具足戒之支分,为便于行者渐学渐入,故别为制立。如来制戒,开始于十二年后,在此以前,已广明一切大小行门,而五戒十善,四宏六度,早已宣敷传习。传说菩萨戒中之《梵网经》,即为佛初成道时说。故知十二年以前,虽不无大小戒法,不云如来制戒,故制教所诠,应唯是比丘戒法(比丘尼戒,虽亦称具足戒,然必须依附于比丘戒,始得成立)。故一切戒法中,比丘戒最为尊上。比丘戒为言制教者,略有二意︰一者制止,禁诸出家,有恶皆断,作则有过,止则无咎。二者制作,有善斯集,作则无愆,不作有罪。止持作持,均为如来之所制定,住持正教,纲维僧伦,无不以此是赖,是故唯具足戒,得制教名,既有别于经论定慧法门,又不同于理善戒法,于如来圣教中,别具圣意,有不容吾人忽视之处。
  《四分》广律载,舍利弗于静处思惟︰“何者等正觉修梵行,佛法久住?何者等正觉修梵行,佛法不久住?”因以此事问佛,佛言︰“毗婆尸佛、式佛、拘留孙佛、迦叶佛,此诸佛修梵行法得久住;随叶佛、拘那含牟尼佛,法不得久住。”又问︰“以何因缘毗婆尸佛等修梵行法得久住?以何因缘故随叶佛等修梵行法不得久住?”佛即告以“拘那含牟尼佛、随叶佛不广为诸弟子说法,不结戒,亦不说戒”,是以“尔时彼佛及诸声闻在世,佛法广流布,若彼佛及诸声闻灭度后,世间人种种名、种种姓、种种家出家,以是故疾灭,佛法不久住。何以故?不以经法摄故。”“毗婆尸佛等,为诸弟子广说经法,亦结戒,亦说戒。彼诸佛及声闻众在世,佛法流布,若彼诸佛及声闻众灭度后,诸世间人,种种名、种种姓、种种家出家,不令佛法疾灭。何以故?以经法善摄故。”舍利弗既闻诸佛法住久近,而原因在于是否结戒、说戒,故劝请释尊“与诸比丘结戒、说戒,使修梵行,法得久住。”嗣后俟诸比丘有漏法生,佛即随事制戒。观此制戒因缘,可知如来制戒,意在“摄僧”,摄僧意在“令正法久住”。释尊鉴于法待人宏,而人事无常,难以久保,与其必待杰出之人始能宏扬,不如寄附大众(组织),展转传习,则更为稳固。然人众相处,难免龙蛇混杂,智愚交参,倘不以法绳之于正,亦必聚而无状,不足为大法之寄,是以如来以大悲等流,制戒摄僧。僧正而后道隆。佛法二宝,乃得因以久住。如来之广制戒法,组织僧团,并以之列为三宝之一,为众生恭敬增福之田,其关系佛法,实至为深重。萨婆多毗尼毗婆沙,谓佛四意制戒︰“(一)令先作者,知无有罪,得除忧悔;(二)灭将来非法不起;(三)决疑网;(四)有十利。”前三易知,第四言十利者︰
  (1)摄取于僧︰“僧”即是众,僧众共处,必以法摄,始能和合,自他相安,佛法胜事,因而成办。律中喻如以线贯华,成妙庄严,散则无用。僧亦如是,必以法摄,方成佛法幢相,堪为世间良福之田,宏扬经法,住持圣教。故僧伽称为六和合众︰当知身和、口和、意和,是僧团精神之外观;戒和、见和、利和,是僧团成立之本质。具此内外和合担负住持佛教重任之僧团,必须自生活起居以至自修化他,皆有其共同规制,因之小而可以律身正己,大而可以自他相处,乃至达成“令正法久住”之目的,此为佛陀制戒摄僧之本意。
  (2)令僧欢喜︰如来既制戒以法摄僧,僧中清净守道清白者,自忖能恪遵如来圣制,解脱可期,由是而令僧心生欢喜。
  (3)令僧安乐︰僧中遇有未能严持净戒而有所违犯时,得依法出罪、忏悔,还复清净。如是自身既免除忧悔而心得安乐,大众亦因而和合乐住,故律中云“忏悔则安乐”。
  (4)未信令信︰由于僧团之清净如法,自然能令未于佛法生信心者令生正信。
  (5)已信令增长︰使已经信仰佛法者,因僧团之清净和合,令其信心愈加坚固,并增长广大。
  (6)难调者令调顺︰出家者多,良莠不齐,倘不绳之以如来圣制,则强梁骄横者难于就范,如来制戒,既长幼平等,住则共同遵行,犯则如法治,如是顽劣者无所施其技,则易于调伏顺从。
  (7)惭愧者得安乐︰此言僧中有心性柔和知惭知愧者,有犯则忏悔,不虞他人无理之干扰,则安乐而自得。
  (8)断现在有漏︰“漏”谓烦恼,烦恼多依事境而生,严持净戒,可以防护根门,则现在烦恼无由得生。
  (9)断未来有漏︰持戒既能遮断现在烦恼,不更熏习杂染种子,则未来烦恼亦必不生,故云断未来有漏。
  (10)令正法久住︰有戒法住世,则有清净和乐之僧团,僧住则佛法住,三宝由此延续不绝。
  如来制戒,有如上所说之十利。十利中以摄僧为根本,令正法久住为目的,中间诸利,乃自然从生。吾人从制戒十利以观比丘戒法,可知释尊一化,不出经戒二门,经义虽广博深邃,无所不包,然欲发扬经义,住持正法,则有待于依戒而住之僧团,谚云︰“佛法宏扬本在僧。”僧是奉行佛陀经戒之团体,不是个人。律制四人以上可以羯磨说戒等(律列四种僧︰(一)四人僧,(二)五人僧,(三)十人僧,(四)二十人僧。各有其能作之事,不可一例。)故僧是奉行如来律制之团体,世间有如法奉行律制之僧团,则僧宝现前;有僧宝,则有法宝、佛宝,三宝住世,即是佛法之长住人间。佛言︰“我在僧数”、“供养僧,即供养我已。”佛之如此重视僧团,倚附僧团,即因僧团有住持佛法,代表佛教之胜用。佛世尚且如是,况佛灭度后,欲宏扬佛法,住持正教,不严净僧团,又何能达成宏法利生之任务。更有进者,僧团为培养调练佛教人才之洪炉,有健全之僧团,僧徒之品格才能逐渐增高。僧品崇高,则僧团自然清净而有力。故佛教之律制,虽注重个人之持犯忏悔,更注重团体之清净健全。个人与团体在一定之法制下,相互增上,则佛法之慧命,自然可以延续不绝。故比丘戒法,乃关系建立三宝之一之僧伦,僧伦若坏,则佛宝法宝无所附托。观释尊因过去诸佛法灭久近,而于此土制戒摄僧,其用意之深,付托之重,实不难想见。惜吾人生值法末,于佛世前后之僧团生活,不及闻见!然据史乘所载,佛灭未及百年,僧伽之律仪生活,即已发生歧见,嗣后五部、二十部,皆各有其所诵律本。
  及佛法传入中国,首重义理之流布,稍后虽有诸部羯磨、戒本、广律之译传,且设坛受戒,然终止于少数人之钻研修治而已。待中国大乘佛教蔚兴,律制即随小乘教义同被视为偏方之谈,故真正出家律仪生活,中土久已失传。间有黾勉励行者,亦限于个人谨严之操持,未足称为如法如律;以无有清净如法之僧团,为之羯磨、授戒、出罪等。而今日流布于锡缅等地之佛教,据文字之报导与目击者之口述,一切出家制度,犹能与原始律仪生活相切近,此诚为难能可贵者。而彼等在世界文化交流中,亦起有佛教主流之作用,而彼等所在之国土,犹以佛法为举国上下一致信敬之对象,推原其故,乃由佛教律制生活之保存。反观我国佛教,虽号曰大乘,犹存菩萨比丘之名,然按诸实际除如仪登坛受具一事外,几不知更有他事。故由于律仪生活之废弛,所谓律制中之僧团规制,实早已名实俱亡。今日中国佛教所谓僧,已不是依律而住之团体,而变成依佛教出家之个人。然所谓出家,既未具沙弥律仪,更不成比丘性,亦徒存其仪制而已。试以佛教中事,微验于举国僧徒,除早晚课诵及念佛拜忏等仪式略称相同外(其实亦不尽然),几更无一致之法守与规制。以如此散漫之僧众,住持如来法毗奈耶之正教,焉得不东倒西歪!佛教之渐为国人所疏远,不受社会之重视与信敬,无不导源于僧制之废地。故当今之世,欲图佛教之隆盛,吾人犹以循健央枫团之途径为最有效,但欲健央枫团,非谓处处均以原始律制绳之之谓,然至少原始律制中之根本重戒应该严守,至于“小小戒可舍”,亦须以不违律制之根本精神为原则。当知佛教已因律制之废地而招至衰落之后果,倘不于此根本之处,深加警悟而极图之,则佛法之灭亡,将继踵而至!
  佛法在印度,凡云出家,无论大小乘学者,皆依小乘律制而住,虽比丘更受菩萨戒,但遇有与比丘律仪相迕之处,犹谓应防护声闻律仪。以比丘律仪,乃建立僧伦之根本。一切律仪及佛法,皆以此而得建立,故不容违背。经载文殊师利与大迦叶应阿阇世王请,文殊始让迦叶,不敢违世尊之恒规;迦叶则终逊文殊,所以顺请主之本意。观此大小乘学人彼此相敬相让之事迹,可知大小律仪非不相容,以文殊之大智,犹尊迦叶小乘之戒德。而西土大乘佛法之龙象,如龙树、提婆、无著、世亲等,皆依小律而出家受具。故若依次序位,则大乘学人,在大乘众中,可依大乘而序前后,若入小乘众中,则仍须依小律而序其先后。由此可见,自佛世以来,比丘律制,即为佛教崇重之中心。故若克论制教,应唯指比丘律仪。
  (三)化制二教的异同
  关于化制二教之异同,灵芝大师曾以四种四句明其差别。初约违四句︰
  (1)违化不违制︰如吾人瞥尔起贪瞋之念,及一般俗人作十不善业,此皆有违理善,故曰违化。不违制者,以制教为防身口,不论心犯,以若约心论犯,则世间将无一清净比丘,故比丘起贪瞋等念,虽属不善,然未现之身口,故不犯律制,仍谓清净。在家人未禀佛戒,虽作诸不善,亦不违制教,然十不善业,性是恶法,作则有罪,故是违化。
  (2)违制不违化︰如比丘受具足,应持二百五十戒,其中有关衣、食、住、药,威仪行住等事,皆为出家受具所须遵守者。而此等诸戒,皆如来为护世讥嫌而遮止比丘令不作者,若比丘于此等遮制,有所违犯,名犯遮罪。以其性非是恶法,不违理善,故不违化教。
  (3)俱违︰如比丘犯淫、杀、盗、妄等戒,既有违化道善法(即犯性戒),又违悖如来圣制(亦犯遮戒)。故俱违化制二教。
  (4)俱不违︰如比丘内以理观自照,外以戒法检束身心。内外光洁,身心清净。既不违制教,亦不违化道。
  次约顺四句︰
  (1)顺化不顺制︰如居家学佛,观无常、苦空、无我之理,破除迷执,乃至证入圣果,亦只云随顺化教。以身为俗侣,未能出家禀比丘律仪,故不顺制教。
  (2)顺制不顺化︰如出家禀受律仪,但知严守事戒,而心无慧观,不明空无我理,于戒虽云不犯,然于如来化教,则未云随顺。
  (3)俱顺︰此与初中第四句同,即内具慧观而外有戒检。
  (4)俱不顺︰如一般凡愚,起惑造业,无惭无愧。
  约受戒四句︰
  (1)禀化不禀制︰如《净名经》云︰汝但发心,即名具足;而不依律制,羯磨受戒。
  (2)禀制不禀化︰即内无净慧,而外遵律制,如法登坛受具者是。
  (3)俱禀︰即心希出离,受律仪戒,复知趣向圣道,如佛世利根,善来、三语,即得道果。又,此指出家菩萨,既禀比丘律仪,复受菩萨戒,亦是化制俱禀。
  (4)俱不禀︰即一般凡愚。
  约忏罪四句︰
  (1)化净制不净︰如比丘犯罪,但知观罪性本空,而不依篇聚出罪还净;如是,纵得好相,亦不入净僧之数。
  (2)制净化不净︰如比丘犯罪,但知依律忏悔还净,而不知慧观,如是虽除违制之罪,而业性不空,终为情执所累。
  (3)俱净︰犯戒则依律出罪还净,违制之罪即灭,复以净慧观业性不可得,空诸幻累。
  (4)俱不净︰即凡愚犯罪,既不知依律出罪,亦不依慧观忏除。
  循此四种四句,可知化制二教之关系与范围。在家学佛,则禀化教,而无制教,出家学道,则双禀二教。故出家众不应仅防身口,亦应防心;不但遵从事忏,亦应注重理观。然若克论化制二教之界限,则制教唯是比丘戒法,其余经论,及菩萨戒法皆属化教所收。以菩萨戒法,虽亦是律仪,为佛口所说,然菩萨律仪,可遍于三世十方,故乃属化教所摄。比丘戒法,则系释尊依此界风俗习惯而制立,诸佛有无不同,即有比丘律制之佛土,亦不必尽同此土之制。故小乘律制,乃释迦佛法所特有,为住持佛法之根本,释尊大悲所等流。
  [参考资料] 《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疏》序;《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疏济缘记》卷一之一;《八宗纲要》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