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功过格


  我国民间流传的善书之一类。为具体指示日常道德实践的书籍。即书中分类列举善恶事之项目,卷末则记载年月及善恶之点数,俾以点数计算个人行为之优劣。亦即将每日所行之事分别善恶,就其善恶给予点数,或为一功(加一点)或为一过(减一点),如此每日在就寝前自己计点,至月末小计,至年末则作总计算。依此作为权衡鬼神赐福降祸的依准。
  此种功过格,系根据所谓“人类之祸福乃依其行为之善恶而定”的因果报应原则而来。此种思想,最早见于东晋‧葛洪《抱朴子》内篇卷三〈对俗〉、内篇卷六〈微旨〉中。现存最早的功过格,为《太微仙君功过格》(收在《道藏》洞真部戒律类)。明末,有《云谷禅师授袁了凡功过格》、云栖袾宏《自知录》等传世,功过格遂广为普及。至清代,进行功过格之整理集大成,而出版《广功过格新编》《汇编功过格》《汇纂功过格》《功过格辑要》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