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别境


  唯识家所立六位心所之一。共有五种,谓之“五别境”。即指欲(chanda)、胜解(adhimokṣa)、念(smṛti)、定(samādhi,三摩地)、慧(prajñā)等五种心所,以其皆缘各别境而起,因此得名。为“遍行心所”之对称。
  所谓遍行心所,具一切性、一切地、一切时、一切俱等四义;而别境心所则只具一切性、一切地二义。亦即此别境心所于善等三性及三界九地遍起,然因仅缘各别之境,不缘一切境,亦非相续,非心有即有,故无一切时,未必并生,故无一切俱。
  小乘有部将此五别境心所与五遍行合称为十大地法,视之为遍与一切心相应之心所。对此,《成唯识论》卷五、《唯识述记》卷六(本)详细予以论破,谓“欲”以希求所乐境为性,故非遍行;“胜解”以于决定境审决印可为性,纵有异缘,也不能引转令生疑惑,于犹豫之境与非审决心均无“胜解”,故“胜解”非遍行;“念”以于曾习境令心明记不忘为性,对于不曾受习与虽曾受习而不能明记之境全不生念,故“念”非遍行;“定”以于所观境令心专注不散为性,若心随境转则无定,故“定”非遍行;“慧”以于所观境简择为性,于观境愚昧的心中无简择力,故“慧”非遍行。故知此五心所非与一切俱起,且必缘于别别之境而转,故名别境。
  [参考资料] 《瑜伽师地论》卷三;《显扬圣教论》卷一;《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一;《大乘五蕴论》;《大乘百法明门论》;《成唯识论述记》卷五(末)、卷六(本);《唯识义私记》卷二(末);《观心觉梦钞》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