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减缘‧减行
部派佛教之修行用语。即“减所缘”与“减行相”的合称。指声闻人于见道以前的中忍位,次第减略所缘的观境与能缘的行相,而观四谛之理。《俱舍论》卷二十三云(大正29‧119c)︰“瑜伽师于色、无色对治道等,一一圣谛行相所缘渐减渐略,乃至但有二念作意,思惟欲界苦圣谛境,齐此以前名中忍位。”
所缘观境虽是苦集灭道四谛,但三界中,色、无色界合为上界,欲界为下界,上下二界各观四谛,合为八谛,即为八缘。行相是能缘行解的相状,四谛各有四行相。即︰观苦谛时,修非常苦空非我四行相;观集谛时,修因集生缘四行相;观灭谛时,修灭静妙离四行相;观道谛时,修道如行出四行相。故合有十六行相,上下八谛总成三十二行相。
声闻人已入四善根位,于暖、顶二位具修三十二行相,进至忍位。忍有下中上三品,下忍位虽与暖顶相同,也具修三十二行相,但在入中忍位时用缩观法,渐减渐略一直到唯留一行二刹那观,名为中忍满。上忍位及世第一法,皆以一行一刹那观而无间入见道。
减缘减行,即指于中忍位渐减渐略的方法。在此以前,观犹未熟,因此不能缩观,而上忍及世第一法亦唯一刹那,无从修减略之法。故唯中忍适用缩观法。而中忍位所以须要减略,是因为四善根为见道的方便加行,见道乃速疾之道,唯有十五心,于其中不能具观众多行相。
至于其减略的次第,行相虽有三十二,但以应减略的行相不从第一个观起,故仅三十一周。此中,缘行同减,因缘减时唯名减缘,不名减行,所以七周是减缘,二十四周是减行。亦即先以“非常、苦、空、非我”四行相观欲界的苦谛,其次以同样的四行相观上界的苦谛,以及以道如行三行相观上界的道谛,则减略“出”之一行相为第一周。接着又如前以四行相观欲界苦谛,乃至以道如二行相观上界道谛,则减略“行”之行相为第二周。如是逐次减一行,至第四周,以出之行相观欲界道谛,不观上界道谛为减缘之第一周。
减缘为减略上界道之行相,虽亦是减行,但只称为减缘,不名减行。如是次第而观,至第三十周减略欲界道谛、上界灭谛、欲界灭谛、上界集谛、欲界集谛、上界苦谛之各四行,以及欲界苦谛中之非我、空、苦三行,第三十一周唯留“非常”一行相不减。
如苦法智忍、苦法智,以审虑、决定二刹那心作“非常”之行相而观欲界之苦谛,名为中忍满。即中忍位至一行二刹那而满,自此无间生起殊胜之善根,唯以一刹那之心观欲界之“苦”行相而入上忍位,又于此无间之刹那中,观欲界之“苦”行相,圆满忍位而入于世第一法之位,由是,更入苦法忍、苦法智之位。此上忍、世第一法、苦法忍及苦法智等四位,皆是同一所缘且同一行相,亦即仅留“苦”之行相。然《大乘义章》卷十一、《俱舍论颂疏》卷二十三、《法华玄义释签》卷三(上)等,则以“二行二刹那”之心观欲界之“苦”,而称之为中忍满。
古来对此,有种种说法。或云留“非常”一项者,是二行二刹那,留其余三行相之任一者,为一行二刹那;或说上忍与世第一法之故,故称二行二刹那;或谓正观、减满之故,故为二行;或称约“习修”及“得修”二者,而名二行。然若一行二刹那在《婆沙》《俱舍》等诸论所说一致,则以之为二行二刹那,当系误传。
[参考资料] 《阿毗昙毗婆沙论》卷三;《大毗婆沙论》卷五;《俱舍释论》卷十六;《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卷六十一;《显宗论》卷三十;《俱舍论光记》卷二十三;《法华经文句》卷六(下);《四教义》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