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共般若


  “不共般若”之对称。谓般若波罗蜜法门是为声闻、缘觉、菩萨三乘共通而说的。此指《般若经》等大乘经典而言。不共般若仅为菩萨而说,是二乘不共通的法门;此指《华严经》而言。《大品般若经》卷三〈劝学品〉谓(大正8‧234a)︰“是般若波罗蜜中广说三乘,是中菩萨摩诃萨、声闻、辟支佛当学。”亦即《般若》等经是共通为三乘而说,故称共般若;《华严经》是如来不可思议无障无碍智法门,尽佛智之深处,非二乘所能知,故称不共般若。此因前者其体遍权实,故通三乘,后者局于实,故不通三乘。
  ◎附︰宇井伯寿着‧印海译《印度佛教思想史》第五章第二节(摘录)
  般若波罗蜜当下被称为大乘者,是出于般若经,但般若含摄了所有佛教。说共般若者,指所有三乘普通所解所行之一方面而说,这如通常之般若经及其思想。反之说不共般若者,指为菩萨修行十地以后之第十地法云地菩萨所说,唯有法身菩萨所解所行而得的秘密之说。约经说,即指《法华》《不可思议解脱经》等。秘密者,决不是佛陀之内密意义,而是所说秘奥深邃,若非其机不得其解之谓。所以《法华》《华严》一切所说实际上综合了般若波罗蜜最上义。此共、不共般若在同一意趣上说明般若有有为、无为之二种,或与五波罗蜜同时和常住之二种。进而说佛法有福德门、智慧门二类,福德门是菩萨修集功德之道行方面,于果位上获得十八不共法。智慧门是彻见诸法实相,舍离诸法,心不著于空,不厌生死,不住涅槃之一方面。总结前者是共有为,与五波罗蜜共的般若方面说,后者是不共无为,常住的不共般若方面说。因此二者都是完全绝对的智慧。
  [参考资料] 《华严经探玄记》卷一;《华严五十要问答》卷上;《四教义》卷一;《三论玄义》;《华严五教章》卷一;《华严法界玄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