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共教‧不共教
共教与不共教之并称。共通于声闻、缘觉、菩萨三乘的教法,称为共教;只为菩萨所说而不共通于二乘的教法,称为不共教。
《华严经探玄记》卷一、《五教章》卷上等谓如《大智度论》所说的共般若(为三乘而设的般若法门,例如《般若经》等大乘经)、不共般若(只为菩萨而设的般若法门,例如《华严经》之说),即是共教、不共教。《华严五十要问答》卷上云(大正45‧523b)︰“华严一部是一乘不共教,余经是共教,一乘、三乘、小乘共依故。”
以义而论,例如《阿含经》是不共教,此因本经是只限于二乘而不通于菩萨。《五教章》卷一云(大正45‧479b)︰“义准知之,如四阿含经亦名不共,以唯说愚法二乘教故。”
此外,天台化法四教中的第二教,称为通教;元晓四教中的第二教,也称为三乘通教;此皆是共教之意。但是,天台宗认为用共教之名,只能显现出通于二乘之义,而远通于别、圆二教之义则未彰显,因此特别名之为通教。又,天台化法四教的第三教,称为别教,此为不共教的意思。但因若名为不共教则通于圆教,为避免与其混淆,所以称之为别教。
[参考资料] 《大品般若经》卷三;《大智度论》卷三十四、卷四十一、卷七十二、卷一百;《四教义》卷一;《三论玄义》;《华严五教章》卷一;《华严经探玄记发挥钞》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