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僧肇(384~414)


  东晋时代著名的佛教学者,京兆(今陕西长安市)人。少年以佣书为业,遂得历观经籍,亦爱好老、庄。他以为《道德经》于玄远之道还未尽善,后来看到旧译《维摩经》,披寻玩味,始知所归,因而出家。不久即以“善解方等、兼通三藏”知名。鸠摩罗什于晋‧隆安二年(398)到姑臧(今甘肃武威县),他远道往从学,为罗什最初的弟子,被称为“法中龙象”。罗什于秦‧弘始三年(401)至长安,肇随行。既而秦主姚兴请罗什入西明阁及逍遥园翻译佛典,他和僧睿等相助详定,列席译场,咨禀罗什,所悟更多。弘始六年,《大品般若经》译出后,他著《般若无知论》,凡二千余言。罗什大加赞赏,说“吾解不谢子,辞当相挹。”其时他大约才二十三岁。罗什又译出《百论》,他又作了一篇序文,阐明一论的要旨。弘始八年,《维摩经》译出后,他又条记罗什的口义作为经的注解,并作序(此序已佚,现存《经注》,系糅和罗什、僧肇、道生、僧睿、道融各家的注解而成)。约在弘始十年夏末,道生从关中回庐山,以《般若无知论》示隐士刘遗民,遗民赞叹说︰“不意方袍复有平叔”,因以呈慧远,远也以为“未尝有”,于是一同披寻玩味。第二年(409),刘遗民致书与他通好,并咨问关于“般若无知”的疑义。又一年(410),他复书,告以关于佛法盛况,并附赠所作《维摩经注》一本;次述《般若无知论》的旨趣以答。他后来又著《不真空论》《物不迁论》等。弘始十五年,佛陀耶舍译出《长阿含经》,他也列席译场,并作序。他在罗什门下十余年,被称为什门“四圣”或“十哲”之一,又称为“解空第一”。罗什卒后,他“追悼永往,翘思弥厉”;更博采众经,著《涅槃无名论》,往复论辩,有九折十演。论成,表上秦王姚兴,姚兴略加赞许,即令缮写,分发子侄。弘始十六年去世,年仅三十一岁(《传灯录》卷二十七说僧肇被秦主所杀,临别时说了四句偈,不足为据)。
  僧肇重要的著述,即是《物不迁》《不真空》《般若无知》《涅槃无名》四论,此外还有《宗本义》,始见于陈‧小招提寺慧达的〈肇论序〉所述。四论合而为一,称为《肇论》,或即在此时。关于《肇论》的注疏,现存的有晋‧惠达的《肇论疏》三卷(现阙下卷)、唐‧元康的《肇论疏》三卷、宋‧净源的《肇论中吴集解》三卷、《肇论集解令模钞》二卷、宋‧遵式的《注肇论疏》三卷、宋‧悟初道全集其师《梦广和尚书释肇论》一卷、元‧文才的《肇论新疏》《肇论新疏游刃》各三卷、明‧德清的《肇论略疏》六卷等。另外还有明‧道衡的《物不迁论辨解》一卷。又宋‧陆澄《法论目录》(《出三藏记集》卷十二所载)及隋‧法经《众经目录》(卷六)著录有僧肇的《六丈即真论》一卷,已佚。又现存《宝藏论》一卷,题作僧肇注,但文义舛杂,不似出其手笔。
  僧肇虽生于玄学盛行之后,早年又曾受老庄的影响,但他的学问实得之于鸠摩罗什,以《维摩》《般若》、三论为宗。他以缘生无性(实相)立处皆真为中心思想以谈体用动静有无等问题,颇为学术界所称赏。关于体用问题,当时学者有两种不同的主张;王弼注《老子》,法汰、道安等谈般若(本无论),都贵无贱有;向秀、郭象释《庄子》,支道林谈《般若》(即色义),又崇有贱无,都不免偏执。僧肇破斥这些偏执,主张体用一如、非无非有、即静即动之说,对于《般若》、三论的中道思想可说大大地发展了一步。在他现有的几种论文中,《宗本义》从缘生无性谈实相,《不真空论》从立处皆真谈本体,《物不迁论》依即动即静谈体用一如,《般若无知论》谈体用的关系,都是有所发挥而互相联系之作。首先《宗本义》中说︰“本无”、“实相”、“法性”、“性空”、“缘会”等的涵义是一样的。宇宙万法都由因缘会合而生,未生就无有。又因缘离散万法就坏灭,可知并非真实有。以此推度,万法虽现有而性常自空,所以称为“性空”,性常自空即为“法性”,法性真实如是即为“实相”,称为“本无”。“本无”是缘生实相,超一切名言分别,故不能说它是有,也不能说它是无。其次,《不真空论》中以《放光般若经》所说“诸法假号不真”作依据,立“不真空”义。当时的佛教学者,对于般若性空的解释各出异义,纷纭不一。僧肇在这篇论文中归纳作“心无”、“即色”、“本无”三家,并且随加破斥,然后陈述他自己的不真空义。他以宇宙万法都属虚假,依因缘生,即是不真,也即是空。既不是真生,即非是有。但万事万象都已经呈现,也不能说是无。非有非无,所以称为不真空。但森然万象虽非真实,而由真体起用,即用即体,所以说“立处即真也”。《物不迁论》中更从即动即静来论证体用一如的道理。论文首先引用《放光般若经》所说“法无去来、无动转者”而解释说并非舍动而另求静,而是求静于动。虽静而不离动。由动静的末始不同,而知宇宙万法的不迁徙变易。又说︰一般人所谓动,是因为从前的事物已经迁徙而去,而不静止,所以说动而非静。但从前的事物即停在从前,并不来到现在。所以论中说静而非动。如此今昔的事物不相往来,“若动而静,似去而留”;“言常而不住,称去而不迁”;从而“如来功流万世而常存,道通百劫而弥固。”意思就是说法身本体,无去无来,所以常恒不变。盖绝对的本体不可与相对的动静等现象截然划分,即动即静,也正是在辨明即体即用的道理。最后《般若无知论》中,依《放光般若经》所说︰“般若无所知、无所见”,而说有所知就有所不知,因为圣心无知,所以无所不知,不知之知才叫作一切知,所以圣人虚其心而实其照,“虚不失照,照不失虚”;“用即寂,寂即用”;这也是说明体用一如、动静相即,与缘生实相立处皆真的理论一贯,而贯串了他的般若、三论空的中道思想。
  后世的三论宗人很推尊僧肇,常常把他和鸠摩罗什并称,有“什肇山门”之语,以他的学说为三论宗的正系。(黄忏华)
  ◎附︰吕澄《中国佛学源流略讲》第五讲(摘录)
  罗什门下诸人原来就是学有根基的,随罗什学成之后,往往不拘守一家一宗,而以“务博为归”,向渊博的方面发展。其中比较“专精”,称得上罗什正传的,要推僧肇。
  僧肇在诸人中年事较轻,僧睿在〈大品经序〉中没有提到他,可能是把他看成后辈的缘故。他的生卒年代,一般认为是公元384~414年,只活了三十一岁。近年日人冢本善隆对此有所订正,说他的年龄应是四十一岁,因为从他的学问根基和随罗什求学的时间看,都应该大于三十一岁才说得通。从前抄写四十为“卌”与“卅”字形相似,辗转传写,可能弄错。他的卒年是确定的,生年提前十年,应该是公元374~414年。僧肇出身贫苦,佣书为生。少年时即通经史,喜欢老庄。出家后,对当时所有的大乘方等经典以及其他佛教经籍,都很通达,有相当深厚的底子。当罗什在凉州的时候,他就远道赶去从学,后又随什至关中,一直到什死都未曾离开过。因此,他在罗什门下的时间最久,自然对罗什之学更有心得了。
  据说罗什译完《大品经》(406)以后,僧肇就把在译时听讲过程中的体会,写成《般若无知论》给罗什看,罗什十分称赏地说︰“吾解不谢子,辞当相挹。”承认他对般若理解的正确。此后,《维摩经》译出来,他又作了注。还写了另外一些文章,如《物不迁论》《不真空论》等,也都能阐扬罗什之学。后两篇,也许在罗什生前写的,所以其中引到《中论》都只取其大意,似乎尚未见到译本(《中论》是罗什临死一年所译),但也受到称许。据《名僧传》说,罗什称“秦人解空第一者,僧肇其人也”。这样,后世讲到关河传承的,都是什、肇并称。吉藏在所著《大乘玄论》卷三中还说︰“若肇公名肇,可谓玄宗之始。”简直把他提高到了三论宗实际创始人的地位。这种认识,自隋唐以来成为定论。明末蕅益著《阅藏知津》,在〈中土论〉中的“宗经论”部分,列《肇论》为第一,并于该书“凡例”内作了说明,说中国之宗经论,应该以僧肇、南岳、天台三家的学说最为契合原经精神,可以称之为“醇乎其醇”。可见对于僧肇的推崇,历代不衰。
  [参考资料] 《高僧传》卷六;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三论典籍研究》(《现代佛教学术丛刊》{48});方立天《中国佛教研究》;忽滑谷快天《禅学思想史》上卷;冢本善隆编《肇论研究》;R. H.Robinson着‧昙昕译〈释僧肇〉(《谛观》杂志第二十五~二十九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