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供物
指用于供养神、佛等的奉献物。其种类有衣服、饮食、卧具、汤药、香华、璎珞、末香、涂香、烧香、缯盖、幢幡、伎乐等项,然后世一般多指饮食而言。
印度佛教徒于佛在世时,除供献佛及诸弟子日常所需的资具外,亦奉献苑林、精舍等。佛灭后,对佛、法、僧三宝虽皆尊重、供养,但仍别置佛像,以饮食、庄严、伎乐等供养礼拜,后遂逐渐成为固定的仪式。在我国,供养佛、菩萨、祖师等的供物,以华、香、灯火最为常见,然亦有特例。如北魏‧神龟年间(518~519),慧生、宋云奉使西域及北印度时,受太后及王公卿士之托,将五色百尺幡、锦香袋献于各佛教圣地。北宋‧太平兴国年间(976~980),沙门法遇广行化缘,将龙宝盖、金襕袈裟供于中天竺金刚座所。
关于佛前的供物,因宗派不同而有所差异。但多以米饭为主,此盖缘自米食乃亚洲诸国的主食之故。又,《大智度论》卷九十三载有以百味饮食供养诸佛及僧。故法会等除供养米饭外,亦有奉献饼、糖果、水果的情形,且将此等供物分予信徒食之,使其与佛结缘。
在密教,以阏伽(净水)、涂香、花、烧香、饮食、灯明六物为供物。然此等诸物依佛部、莲华部、金刚部三部的本尊不同,或依息灾、增益、降伏三法,以及所期望之悉地有上中下三品之不同而各有差异。兹分述之︰
(1)阏伽︰即是净水,三部皆持之。
(2)涂香︰供献佛部本尊系用由诸草、根汁之香及花等三物合制而成。莲华部本尊用由诸香树皮、白旃檀香、沉水香、天水香、煎香等类及香果和合。金刚部本尊用由诸香草之根、花、果叶等和合。因诸根果之香气重,故通用于三部本尊。又,修息灾法用白色涂香,修增益法用黄色涂香,修降伏法用紫色涂香。
(3)花︰佛部供养阇底苏末那花,莲华部供养红莲花,金刚部供养青莲花。息灾法用味甘之白色花,增益法用味淡之黄色花,降伏法用味辣之紫色花。
(4)烧香︰佛部用沉水香,莲华部用白檀香,金刚部用郁金香。息灾法用捣丸香,增益法用作丸香,降伏法用尘末香。
(5)饮食︰包括诸果、饼、羹臛,及圆根、长根等。佛部用山中所生之圆根,莲华部用水中所生之圆根,金刚部用苦辣味淡之圆根。息灾法用甘甜味之果实,增益法用甜酸味之果实,降伏法用淡辣味之果实。又,佛部供养米粉之食,可圆满息灾之上成就;莲华部供养麦面之食,可圆满增益之中成就;金刚部供养油麻与豆子之食,可圆满降伏之下成就。
(6)灯明︰三部皆用最佳之牦牛苏点灯。息灾法用香木油或白牛苏,增益法用油麻油、药油或黄牛苏,降伏法用白芥子油、乌牛油或恶香气油。
在各种供物之中,花(通常皆用“华”字)是最常用且具有特殊宗教意义的一种。以花为供物,谓之“供华”。于佛前供香华一事,散见于诸经论中;传说释迦牟尼佛前世修菩萨行时,曾求五茎青莲华供燃灯佛,受来世成道之悬记。而印度多以散华、华鬘之类供佛,或取花轮并列于座床前,用以塞水瓶口。《大品般若经》卷二十一(大正8‧375a)︰“但以一华散虚空中念佛,乃至毕苦其福不尽。”《百缘经》卷六(大正4‧229b)︰“诣林树间采娑罗花作诸花鬘,(中略)以所采花散佛世尊,于是而去。”《杂宝藏经》卷五则谓天女以华鬘奉迦叶佛塔,依其功德生天上得金色身。
又,《陀罗尼集经》卷一(大正18‧786a)︰“其道场四角各作一水坛,坛上各安一水罐盛满净水,各以柏叶、梨枝等塞其罐口,复以种种华鬘及与绢片系其罐口柏叶、梨枝。”又(大正18‧787a)︰“其五瓶中各插柳枝、柏枝、竹枝、杂华果枝,皆并叶用。”稍类似后世的佛华。《苏悉地经》卷上〈供养花品〉则提到佛华的种类,并说臭花、刺树生花、苦辛味花及木槿花等不可供佛。
坛上供华若久不枯萎,即被认为是罪障消除、祈愿成就之相;而斋会后若所敷散花不枯萎,则表示贤圣曾往赴就此座。《法苑珠林》卷三十六叙述南齐武帝之子晋安王萧子懋,年幼即颇具孝心,于母病危之际尝请僧行道(大正53‧572b)︰“有献莲华供养佛者,众僧以铜罂盛水浸其华茎欲令不萎,如此三日而华更鲜;子懋流涕礼佛誓曰︰若使阿姨因此胜和,愿佛之力令华竟斋不萎。七日斋毕华更鲜红,看视罂中稍有根须,母病寻差,当代称其孝感也。”
按,现代印度教徒供养神祇所用之供华,多系仅有花朵而未含枝叶者。印度教寺庙之前,往往有贩卖花朵之小贩,彼等皆以大箩筐或大桶盛装花朵,并将花朵分装小袋,以零售莅庙朝拜之信徒。
[参考资料] 《苏悉地羯啰经》卷上、卷下;《蕤呬耶经》卷中;《大日经疏》卷七、卷八;《五杂俎》卷十五;《东大寺造立供养记》;《东大寺大佛开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