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五山十刹


  五山与十刹之并称。又作五岳十刹、五岳十山。略称列岳。即指中国与日本官寺制度中最高与次高的寺院。
  (一)中国之五山十刹︰据拖宋濂《宋学士集》〈翰苑别集〉卷十的“住持净持禅寺孤峰德公塔铭”所载,五山十刹系因史弥远之奏请而创始于南宋‧嘉定年间(1208~1224)。
  中国古代无禅寺,隋唐以来,修禅者唯藉律院以居,及至五代,吴越王钱镠(907~932在位)皈依禅法,始将江南各寺之教寺改为禅寺,于是禅寺渐多。宋代江南禅刹兴盛;宁宗时,依卫王史弥远之奏请,始定江南禅寺之等级,设禅院五山十刹,以五山位在所有禅院之上,十刹之寺格次于五山。
  相传此五山十刹,乃仿效印度之五山五精舍(又称五精舍十塔),即鹿苑、祇园、竹林、大林、那烂陀等五精舍,顶塔、牙塔、齿塔、发塔、爪塔、衣塔、钵塔、锡塔、瓶塔、盥塔等十塔。但事实不详。
  宋代的禅院五山十刹,享有免税等特权,其住持由官方派任,寺院的建筑雄伟,规模宏大。后来,天台教院亦设教院的五山十刹,与禅院互争长短;降至元、明,禅教盛名未地,且仍争持不下。元文宗有鉴于此,乃于顺至元年(1330),将金陵潜邸改建为大龙翔集庆寺,勒冠五山之上,五山之势力乃渐趋衰微。明‧洪武初年(1368),将大龙翔集庆寺改名天界寺,位列五山之上,以总辖天下僧尼。
  兹将禅院与教院之五山十刹列表如左(此表转载自黄敏枝所著《宋代佛教社会经济史论集》)︰
  (二)日本之五山十刹︰又称扶桑五山十刹。系仿自中国的五山十刹制而设。其中,五山之设最早见载于《无象和尚行状记》,即正安元年(1299),北条贞时以镰仓净智寺位列五山之一。可知五山制度起于镰仓末期,然其机构则至室町时代始告完成。十刹制度的设置,较五山制为晚,约在建武(1334~1336)初年;一说系历应四年(1341)八月二十三日,由足利直义所设定。
  ┌────┬──────────────┬────────┐
  │类  别│寺   院   名   称  │地      点│
  ├────┼──────────────┼────────┤
  │禅院五山│1.径山(兴盛万寿禅)寺   │杭州临安县径山 │
  │    │2.(景德)灵隐寺      │杭州钱塘县灵隐山│
  │    │3.净慈(山报恩光孝禅)寺  │杭州钱塘县南屏山│
  │    │4.天童(山景德)寺     │明州鄞县天童山 │
  │    │5.阿育王(山广利禅)寺   │明州鄞县阿育王山│
  ├────┼──────────────┼────────┤
  │禅院十刹│1.中天竺(山天宁万寿永祚)寺│杭州钱塘县   │
  │    │2.道场山护圣万寿寺     │湖州乌程县   │
  │    │3.蒋山太平兴国寺      │建康上元县   │
  │    │4.万寿山报恩光孝寺     │苏州吴 县   │
  │    │5.雪窦(山资圣)寺     │明州奉化县   │
  │    │6.江心(山龙翔)寺     │温州永嘉县   │
  │    │7.雪峰(山崇圣)寺     │福州侯官县   │
  │    │8.云黄山宝林寺       │婺州兰溪县   │
  │    │9.虎丘山(云)灵严寺    │苏州吴 县   │
  │    │10.(天台)山国清(教忠)寺 │台州天台县   │
  ├────┼──────────────┼────────┤
  │教院五山│1.上天竺寺         │杭州钱塘县   │
  │    │2.下天竺寺         │杭州钱塘县   │
  │    │3.能仁寺          │温州永嘉县   │
  │    │4.白莲寺          │明州      │
  │    │5.不详           │        │
  ├────┼──────────────┼────────┤
  │教院十刹│1.集庆寺          │杭州钱塘县   │
  │    │2.(崇恩)演福寺      │杭州钱塘县   │
  │    │3.普福寺          │杭州钱塘县   │
  │    │4.慈感寺          │湖州      │
  │    │5.宝陀(观音)寺      │明州昌国县   │
  │    │6.湖心寺          │绍兴      │
  │    │7.大善寺          │苏州      │
  │    │8.北寺           │苏州      │
  │    │9.延庆寺          │明州鄞 县   │
  │    │10.瓦官寺          │建康上元县   │
  └────┴──────────────┴────────┘
  日本五山十刹的特色,在于五山位在京都、镰仓的中央丛林,而十刹则广设于全国各地。此中,五山之位次屡有变更,至德三年(1386)以京都南禅寺位在五山之上,另于京都、镰仓各定五寺为五山,后世皆沿用之。即第一︰天龙、建长;第二︰相国、圆觉;第三︰建仁、寿福;第四︰东福、净智;第五︰万寿、净妙。其中,天龙、相国两寺轮流为五山之首席,且京都五山在镰仓五山之前。
  至于十刹,自历应四年以迄康历元年(1379)新设准十刹制度之间,十刹位次经过二次变动。此后,十刹不再只限十座官寺,如十五世纪末叶有四十六寺,中世末叶多达六十余寺。然其寺格仍在五山之次。
  日本五山除具有最高寺格之意义外,在室町时代之曹洞宗诸派(道元、大应两派除外),以梦窗派与圣一派为主而形成大门派。并奉幕府之命,以五山为中心,止住十刹、诸山,成为幕府的外交、文化顾问而活跃于当时。世称“五山派”、“五山丛林”,或单称“五山”。五山禅僧善汉诗汉文,故室町时期的五山汉文学在日本汉文学史上大放异彩;此即所谓“五山文学”。又在日本印刷文化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五山版”,也在五山开版印刷,而五山禅僧所酿成的各种文化,在日本衣食住等一般文化上也给与不小的影响。
  [参考资料] 《扶桑五山记》卷一;《和汉禅刹次第》;《禅林象器笺》〈区界门〉;《中日佛教交通史》(《世界佛学名著译丛》{49});《东明和尚塔铭》;《和汉禅刹次第》;《镰仓五山记》;《五山十刹变迁考》;《五山文学小史》;《五山十刹辩》。